【民族团结】孔子识破的这支箭,竟穿越了数千年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10-13     来源:攀枝花市应急管理局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2500多年前的一个午后,一只身中长箭的隼鸟突然坠落在陈惠公的宫苑内(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众人围观,只见那箭头似为石制,箭身约有一尺八寸长。围观的众人虽见多识广,却无人能说出这是支什么箭。孔子此时恰好在陈国旅居,一眼便认出“此肃慎之矢也”,然后向众人解释道:“从前周武王打败了商,国势强大,四方来朝。北方的肃慎人进贡此箭,以表臣服。武王为昭示远人归附之德,将贡品分赐给诸侯。国君可以差人去旧库里找找,说不定还能找到。”陈惠公派人查寻,果然在一金饰木盒里发现了肃慎之箭。

孔子所一眼识破的,正是肃慎人特有的狩猎工具——楛(hù)矢石砮(nǔ)。这个遥远的午后,中原陈国的宫苑内,一支神秘的箭矢,悄然联通了千里之外的东北雪原,引人遐思。2000多年后,随着黑龙江、吉林多地相关器物的出土,这段被岁月掩埋的文明对话再度浮现。

(一)贡矢演变里的肃慎之路。肃慎(又称息慎、稷慎),是满族的远古先民,也是东北地区见诸文字记载最早,与中原交往最早、最为密切的族群之一。肃慎人创造了一套适应寒地森林地带的独特生存体系。他们用桦树皮造船、驯养猎鹰追踪兽群,不断改进各种渔猎工具——“楛矢石砮”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了楛矢石砮的杀伤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肃慎的楛矢石砮之贡由来已久。据《史记》《后汉书》等记载,至迟在周武王灭商后,肃慎便以此为贡品与中原建立联系,被周王室视为“王命所及”的标志。春秋时期,孔子在陈国仍能精准识别出“肃慎之矢”,说明其作为肃慎标志性物品,已成为跨越数百年的文化记忆。

汉代,肃慎称为挹娄,生活在今松花江下游、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此时的挹娄从属于夫余,未直接朝贡中原。但汉代典籍如《大戴礼记》等仍屡屡提及肃慎的朝贡史,以示周德远播。三国时,挹娄通过辽东公孙氏向曹魏进贡,获魏明帝册封并赐金印。至南北朝,肃慎后裔勿吉,或通过高句丽或直接向北魏、东魏进贡,贡品除楛矢外,还包括兽皮等。唐代,肃慎后裔称“靺鞨”,黑水靺鞨渐强,唐朝设黑水都督府实施羁縻统治。这一时期,楛矢石砮之贡达到制度化高峰,黑水靺鞨朝贡频繁;与此同时,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也延续了贡矢传统。契丹灭渤海国后,靺鞨诸部遂以“女真”之名见诸史册,受契丹统治。随着铁器普及,石砮的军事价值下降,女真的贡品逐渐转为北珠、人参等珍品。金朝建立后,女真成为统治者,楛矢石砮退出朝贡,成为女真族源叙事的文化符号。元代,东北设辽阳行省,驿站交通和赋税制度取代了朝贡体系,楛矢石砮因实用价值不再,彻底退出贡物序列。到了明代,楛矢石砮虽已不见于官方记载,但仍在一些文献里被视为“肃慎—女真”一脉的历史符号。清代将肃慎追溯为满洲祖先,楛矢石砮作为祖先遗物,被纳入皇家祭祀体系,使其从政治贡物转变为民族认同的文化符号。

(二)中原“回赠”带来深层互动。如果说肃慎的楛矢石砮是东北先民递给中原的“名片”,那中原王朝的回赠便是打开边疆大门的“文化钥匙”。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辽宁朝阳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喀左县”)、魏营子文化遗址等地陆续出土了多批商末周初的青铜礼器窖藏,器类包括鼎、簋、甗等。其中不少器物的器型、纹饰乃至铭文,与中原周文化核心区出土的同期青铜器高度一致。研究表明,这些国之大器很可能是通过周王朝对边疆地区的颁赐、馈赠或经由封国等政治文化渠道输入至辽西地区。《左传·昭公九年》所载“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既是周人基于其天下观对北方疆域的政治表述,也是边疆族群在政治联系与物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主动接纳中原礼制、双方共同塑造地域认同的一种体现。

中原对东北的文化影响,除青铜礼器外,还体现在陶器生产等技术的传播上。例如,在辽宁岫岩北沟西山遗址的北沟文化遗存中,出土了部分具有龙山文化因素的黑陶;辽宁新民偏堡子文化中晚期遗存中,也可见到具有大汶口文化因素的陶器。由于大汶口文化与中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存在长期而深入的技术交流(如彩陶工艺、快轮制陶与黑陶技术),辽西地区的偏堡子文化在吸收大汶口文化器物因素的同时,也间接承接了中原文化区的影响,构成了一个“中原文化→大汶口文化→偏堡子文化”的间接文化互动链条。在信仰与神话层面,文献中亦有相应印证。《山海经》记载,肃慎之地生有“雒常”树,“中国有圣帝代立者,则此木生皮可衣也”,意即当中原圣王即位时,该树便可生皮供衣;无独有偶,中原神话中《淮南子》所载的“建木”,位于南方“众帝所自上下”之地的都广,为沟通天地之梯。“雒常”与“建木”虽分属不同文化体系,却都具“沟通天地”之意向。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雒常”的祥瑞显现与“中国圣帝”更替相系,这一叙事实则是将边疆族群的自然崇拜转化为中原正统的象征与文化认同,亦可视为早期中原与东北边疆文明互动的又一见证。

    从文献记载到考古实证,楛矢石砮的千年历程提醒我们,那些惯常被认为是“边缘”的地带,往往是充满活力的文明“十字路口”,它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并塑造中华文明的“活性成分”。

审核: 杨世杰   责任编辑: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