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9-01     来源:攀枝花市应急管理局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1935年隆冬,在日寇占领下的东北大地,抗日武装一直顽强不屈地战斗着。11月15日,珠河县(今黑龙江尚志市)左撇子沟白雪皑皑。日军及伪警察出动300多人围攻抗联战士,赵一曼毅然带领东北抗日联军战士顶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在雪地中掩护战友突围。激战中,她们击毙日伪军30多人。在四川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中,珍藏着一双比普通鞋子大一倍的靰鞡鞋(又名“乌拉鞋”),是赵一曼在东北领导抗联斗争时所穿。

早年间有这样一个说法: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其中“靰鞡草”的知名度最低,后来被“鹿茸”取代。但它却在抗战时期为抗联战士们提供了一份来自“白山黑水”的温暖。东北地区冬天寒冷而漫长。抗战时期生活资源匮乏,生存环境艰苦,不少像赵一曼一样的抗联战士就地取材,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东北的山林与湿地中,盛产一种具有天然保暖性的靰鞡草,这种草经捶打后形成的絮状物具备优异的隔热性能,成为了抗联战士在冰天雪地中的取暖“宝物”,用处最多的便是制作成“靰鞡鞋”。这是一种用牛皮或猪皮裹绑、粗制的皮鞋,因在鞋内填充“靰鞡草”而得名。穿上这种鞋,即便在零下40℃的酷寒中,双脚也不致冻伤。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后,强制推行“归屯并户”,靠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集团部落”与“无人区”,妄图把抗联“饿死、困死”。日伪军一次次发动“大讨伐”,以重兵“围剿”抗联,破坏密营和仓库。到了寒冷的冬日,本就缺乏物资的抗联部队,生存与战斗更是难上加难。在林海雪原的深处,絮着靰鞡草的靰鞡鞋是抗联战士们冬日作战的重要装备。在最饥饿的时候,他们甚至会将雪水与靰鞡鞋一起煮着吃。

据一位抗联战士回忆,1939年农历除夕,他所在的部队因长期处于断粮状态,已面临极端生存困境。一名指导员为缓解战友饥寒,将自身所穿牛皮靰鞡鞋解下交予司务长,这双鞋就被煮成汤作为全体战士的年夜饭。然而,没等靰鞡鞋熬好,日军的枪声就突然响起,大家纷纷拿起武器抗击来敌。为守护这份不寻常的“年夜饭”,司务长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战士们在悲痛中匆匆吃完“年夜饭”,重新投入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行动中。在吉林革命军事博物馆也藏有一双“靰鞡鞋”,这双鞋是伐木工鞠忠魁的后代所捐赠,它承载的是鞠忠魁与杨靖宇的故事。他们两人在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抗击日寇的核心区域相遇,杨靖宇为鞠忠魁宣讲抗日救国理念,动员其协助部队运送物资。此后,鞠忠魁以伐木工身份作掩护,频繁穿越日伪封锁线,为抗联部队运送油、盐、靰鞡鞋等重要物资。鞠忠魁曾这样描述抗联将士:“雪地里穿靰鞡鞋的抗联弟兄,是拿命给咱老百姓蹚活路的。”鞠忠魁在为抗联部队采购靰鞡鞋时,因数量较大被伪警察抓捕。面对拷问,鞠忠魁没有吐露任何秘密。半年后,当他被释放时,已经错过了将靰鞡鞋送到抗联战士手上的机会,这双鞋就一直保留在他身边。

追溯“靰鞡鞋”的历史,会发现它不仅仅为东北抗联战士作出了重大贡献,甚至在整个东北民族发展史中,也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靰鞡鞋”最早是女真人发明和使用的, 后流行于东北、内蒙古等地区。明清时期,靰鞡鞋已形成“牛皮为帮、乌拉(靰鞡)草为絮”的经典构造。明代《辽东志》记载,女真族“冬着革履,内填草,行冰雪中不冻”。随着中原汉族不断“闯关东”以及蒙古族在草原与山林过渡带的活动,靰鞡鞋成为东北各民族适应严寒环境的共同选择。满族(女真)的鞣制牛皮技艺、朝鲜族的草编工艺、汉族的针线缝合技术以及蒙古族的皮毛处理经验,都融入到靰鞡鞋的制作过程中,形成“多元技术融合”的生产传统,成为东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载体。在清代东北的市集贸易中,靰鞡鞋是满族猎户、汉族农民与蒙古族牧民等多民族的通用商品,其交易过程伴随技术交流与文化互动,潜移默化地构成了东北各民族的共同生活记忆。

深深扎根于东北各族人民生活的靰鞡鞋,鞋帮上的褶皱凝着雪原的风霜。当烽火燃起,它又成了赵一曼们踏碎冰封的战靴,是林海雪原中“拿命蹚活路”的重要载体。从寻常的御寒之物到不朽的爱国精神,靰鞡鞋的纹路里,刻着的从来不止是东北的严寒。它刻着一个民族在绝境中的坚韧——哪怕煮鞋为食,也要攥紧枪杆;刻着各族儿女的赤诚——不管是鞣皮的满族手艺人,还是送鞋的汉族伐木工,都在鞋上缝进了“共御外侮”的执念。如今在东北,靰鞡鞋已不再是冬日的必需品,但它承载的力量从未远走。当我们望向那双比普通鞋子大一倍的鞋,望见的是赵一曼们在零下三十度的雪地里踏出的脚印,是一个民族无论遭遇怎样的寒冬,都能凭着信念与团结,把苦难走成坦途的底气。

审核: 杨世杰   责任编辑: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