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攀枝花市仁和区 广播电影电视 “十二五”发展规划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1-11-23     来源: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政府网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影电视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我国最为普及的信息工具、最为便捷的信息渠道和最受欢迎的信息窗口。《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要“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要“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及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强节目内容开发,提供数字音视频广播、卫星直播电视、视频点播和互联网等服务,提高广播电影电视的有效覆盖率和信息供应能力,不断提高广播电影电视的自主创新、自我发展能力,为仁和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一、仁和区广播电影电视发展现状

1、有线电视。仁和有线电视网络始建于1988年,到2010年底,全区有线电视光缆干线1560纤芯公里,支干线电缆260公里,全区有线电视用户达2万余户,有线传输54套节目,其中,仁和自办电视节目一套。

2、无线电视。2008年1月开通大黑山无线微波数字电视,共传输44套数字电视节目。其中,中央包括加密节目在内14套、四川包括省有线电视在内8套、本地及周边节目7套、其它卫视节目15套。目前已建设14个无线发射点、2个点对点传输的无线网络,发展无线用户0.45万户。

3、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一五”期间,共发展直播卫星接收、有线、无线广播电视“村村通”142个点,受益用户1.1万户。其中,有线电视0.26万户,无线0.45万户,直播卫星接收0.39万户。受益人群3.8万人。

加快广电事业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成效明显。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通过有线联网、无线微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接收三种建设方式,着力抓好广播电视覆盖和扩大市、区级广播电视自办节目覆盖工程,中央及省市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为97 %和96%,区自办节目电视入户率为38%。较“十五”分别提高3.4和18百分点。

4、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坚持“三贴近”,圆满完成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北京奥运会、抗震救灾、科学发展观活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民生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宣传报道工作,广电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实施品牌建设,开展了“创建绿色频道”活动,净化了荧屏声频,塑造了良好形象,开展抵制低俗之风专项行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提升了广电媒体形象。

5、节目制作与交换。电台、电视台节目制作能力大大提高。数字摄像机和非线性编辑普遍使用,新闻等节目的采编基本实现数字化,能够制作专题片、完成大型活动的录播。电视荧屏大大丰富。我区广播电视前端机房实现了与市级广播电视前端机房互联互通,具有高速、双向、大容量、高质量、高安全性等特点,能够满足广播电视节目等信息交换的要求。

6、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仁和区“2131”工程由区广电局与攀枝花市程翔数字院线公司签订电影放映委托合同书,采用政府买服务,企业经营、主管部门监督执行的模式。从2008年起全区均完成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任务。

7、强化规范管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建立了安全播出预警、防范和处置、指挥调度的工作机制,制定和完善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方案,强化与公安、国安、无管委等部门的联动配合和“三电”整治,抓好日常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增强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以及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等方面的能力,确保了重要活动、重点时期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广播电视实现了“零插播”和安全播出无事故。

二、仁和区“十二五”广播电影电视发展规划

1、我区广播影视发展趋势分析

“十二五”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和谐社会的攻坚时期,也是深入推进广播影视体制改革,促进广播影视事业全面繁荣和广播影视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仁和广播影视又好又快发展并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三网融合”进程的明显加快,给广播影视制作播出、传输覆盖、用户接收等各个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给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带来了机遇,给广播影视带来了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推动广播影视发展的强大动力。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广播影视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广播影视必将迎接市场化、数字化传播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

2、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区九届四次党代会、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结合仁和区“十二五”规划和市广播影视“十二五”发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广播电视宣传为中心,以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创建全省一流的县(区)级广播电视局为目标,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加快仁和广播电影电视产业发展的步伐,继续大力实施“村村通”、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重点工程,推进市区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工程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广播影视管理,不断把我区的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产业做大做强,为促进全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3、发展目标和重点

(1)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区广播影视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提高宣传工作的公信力、影响力、吸引力;以提高节目制作、播出和传输质量,扩大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率为目标,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搭建一个数字电视服务平台,建成一张有线与无线、模拟与数字相结合,能覆盖全区的广播电视网络;实施一个包括有线、无线(含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接收在内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立一支懂经营、懂管理、懂技术的广播电视复合型队伍;优化四个系统:节目制作系统、有线传输系统、无线电视系统、广播系统。市、区节目的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85%以上。

(2)重点任务

坚持不懈地开展好“创优秀栏目”、“创优秀节目”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升宣传工作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切实加大外宣力度,不断扩大仁和的知名度、美誉度。

提高数字节目制作能力。积极推进广播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创造条件,逐步实现高清电视制作传播能力。

建设全区有线数字化电视传输网络。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和省局的统一部署,城区用户争取在2012年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逐步建立数字电视服务平台,2015年实现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到2015年底达到3万户以上。建设一条高标准的、多功能的城区环形双向有线电视光缆干线传输网。推进社区宽带智能网建设,实现城区有线电视网络由模拟向数字、由单向向双向、由用户看电视到用电视转变的目标。

建设农村无线(含地面数字电视)电视覆盖系统工程。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重点在覆盖,覆盖的重点在农村,在现有无线微波数字电视网络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地面数字电视网络平稳过渡。计划在各乡镇建设转发点,力争到2015年底建成30余个无线发射基站,实现每个乡镇至少2个中继转发站的目标,形成一张能覆盖全区80%以上农村用户的无线电视传输网络。开展用户管理、增值业务等工作,争取无线微波数字电视和地面数字电视用户到2015年底达到2万户以上。

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推进正在进行的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电视直播卫星接收工程,争取到2015年底全区农村卫星接收用户达到7000余户。加上有线、无线(含地面数字电视),基本实现全区农村电视“户户通”。

实施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广播网建设,切实把农村广播作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区广播台、乡广播站、村广播室,实现“村村响”。二是建设城市应急广播系统,为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全力推进市、区、乡(镇)、村四级广播公共应急响应管理系统建设,到2015年实现应急广播“村村响”、“组组响”。

    加快城市影院建设,加强农村电影“2131”工程管理。加快仁和电影院建设进程,确保“十二五”时期建成并投入使用,缓解城市居民看电影难的问题。积极推动大河中路片区、金江钒钛产业园区、仁和镇影院规划建设。继续推动实施社区及农村电影“2131”工程,确保一个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逐步实现“一社区一月一场”数字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加强放映监管,提高放映质量,增强放映实效。

⑧加强广播电视人才队伍建设。随着数字、网络等新技术的发展,广电队伍的素质已不适应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要重点培养一批懂经营、懂技术、敢创新的广播电视人才,到2015年,全局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才超过20%,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人才达到40%,90%的员工具有大专以上文凭,建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干部队伍。

4、重点项目

(1)城市应急广播网和农村广播网工程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现有网络基础、技术条件和组织架构,到2015年,建立一个遍布城区广场、社区、车站、公园、集市等人口相对集中区域应急调频广播网。构建上下贯通、统一联动、覆盖广泛、安全可控、反映快捷的国家应急广播电视体系,以满足政府在突发事件、重大灾害事件时传达政令、发布紧急应急信息的需要。城区两年内实现应急广播电视网络全面应用,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村乡镇建立广播站,在村建立广播室,通过有线调频、无线调频、电话网传输相结合的方式实行一网覆盖、三级联动,使之成为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阵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助手。

为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因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且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尽量不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设无线调频广播网(不建杆路)以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建立区、乡(镇)、村三级广播公共应急响应管理系统,在四级广播电视机房(室)分别建100W(2台)、50W(15台)、10W(81台)功率等调频发射机配套设施,城镇街道、小区、社区等安装300个10W的自动接收喇叭,在广大农村安装1620个25W的自动接收高音喇叭,平时定时播放区、乡镇新闻等节目,特殊情况播放紧急通知。

(2)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工程

在坚持广泛覆盖的基础上,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构建以数字化电视网络为基础、满足多种业务需求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充分利用数字电视基础网络,建立集话音、数据和图像于一体的宽带综合业务网;实现广播电视与通信的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与个人化;建设一个能覆盖全区、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安全可靠,能与国内通信接轨、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广播电视和信息传输网,为全区信息化建设提供功能强大、运行可靠的基础网络平台。

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万户以上,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实现有线电视网络由模拟向数字、由单向向双向、由用户看电视到用户用电视转变。

(3)采、编、播数字化网络系统建设工程

广播电视节目量增加一倍以上,增加对农节目时间,倾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对农电视广播节目,创造条件实现高清电视节目制作。进一步加快电台、电视台台内数字化、网络化应用,完成节目制作和播出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构建互联互通、充分交换广播电视影视节目内容的资源库。

(4)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

为确保国家信息安全,国家广电总局将陆续关闭租用的用于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境外卫星。为规范管理,我国境内卫星也将进行加密处理,2011年将对境内Ku波段的卫星电视节目进行加密,今后还将对境内C波段的卫星电视节目进行加密。为此,尽快做好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综合分析地面数字电视业务需求,初步构建全区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

为解决广大边远农村群众收看中央及省市区电视节目,在保证中央1台、7台和省、市、区各一套电视节目作为公共服务内容传输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广播电视多种服务业务。在仁和辖区内改造和新建30余个地面数字电视发射基站及其配套设施,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发展地面数字电视用户2万户的奋斗目标。

5、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广播电影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服务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转变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将广播影视工作列为党委、政府重要工作内容,列入“十二五”规划,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2)创新思路,加大投入,推动发展

广播电影电视作为事业是一项民生工程,作为产业又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创新思路,深化改革,多渠道筹措资金,推动广播影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3)注重人才培养,掌握前沿技术

按照人才强区的战略,大力实施广电人才工程建设。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提高广播影视人才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和岗位工作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加大培训力度,提升队伍素质,重点引进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经营人才,为仁和广播影视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4)强化管理,确保安全,维护稳定

加强播出机构、制作机构、新媒体新业务的监管和引导,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方法,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技术、行业自律等各种手段对广播影视进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综合管理,确保国家政治和信息安全,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攀枝花市仁和区广播电影电视局

二○一一年十月九日

 

 

 

审核: 曾鹏   责任编辑: 杨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