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仁和区文化体育局“十二五”规划编制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1-11-23     来源:区发改局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十一五”期间,我区进入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阶段,加强我区文化体育建设,增强文化体育事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是提升文化体育服务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需要;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区文化体育生产力,积极推动文化体育大发展大繁荣,结合仁和区文化体育“十一五”期发展现状,特编制“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

文体工作开展状况及成效。仁和区文化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文化娱乐业、音像业、艺术培训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艺术品展销业、对外文化贸易业等产业门类。截止2009年12月20日,形成了六大市场,目前,全区文化经营业户已经发展到200余家,实现利税500余万元,解决就业人员800余人,为我区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仁和区政府在南山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规划了50亩地,用于第一期苴却砚产业发展的规划用地。目前,全国最大的砚雕企业“罗氏兄弟石艺”已经入驻该园区,占地约20亩,并已正式投产,共有技术人员103人,正在准备迁入的企业有鑫苑美术制品厂、乐石艺术开发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仁和区政府投资50万元在长乐酒堡建立了仁和区苴却砚、奇石博物馆;我区荣获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专家组授予的“中国苴却砚之乡”称号;四川省文化厅将仁和区苴却砚文化产业园区命名为“第二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近年来,体育事业也卓有成效,全民健身活动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竞技体育有了崭新的突破,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体育活动条件不断改善。

文化产业存在的不足。发展不够充分,文化产业规模尚未形成,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效益不高。工艺美术制品、古玩交易等行业在文化产业中存量偏低,对我区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经费投入不足,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经费投入缺口较大;文化队伍亟待加强,缺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整体规划缺失,目前我区还没有正式规划的娱乐区域或文化产业区域,市场相对分散零乱,文化产业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文化产业经营项目。

二、“十二五”规划

指导思想:按照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将加大我区重点文化、体育工程和文体惠民工程实施力度,努力构建独具仁和特色的文化、体育事业产业体系,大力提高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水平,推动文化、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为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体育支撑。

(一)文化工作。

总体目标: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的服务功能将显著增强,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也要明显提高;加快发展具有仁和特色的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具有仁和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文化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文化产品将更加丰富,文化交流活动将不断增多,要努力实现“文化魅力独特”的建设目标。

重点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城乡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城乡特色文化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和综合实力要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具有仁和特色的文化产业,并能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

--文化创新能力要进一步提升,不断创作生产出既有思想内容,又有市场价值和仁和特色的文化精品;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让文化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效益更加明显。

具体任务:  

1、三馆及文化活动广场建设

---仁和区文化馆建设。文化馆建设按中等城市规模建设中型馆,建筑面积4000--6000平方米,建设用地总面积3500—4000平方米,建设用地室外活动场地900—1000平方米。服务人口20—50万。内设群众活动区:演艺活动、游艺健身、交流展示、辅导培训;业务区:研究整理、专业工作;管理区:行政管理、会议接待;后勤保障区。

---仁和区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建设按中等城市规模建设中型馆,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建设用地总面积3400—5500平方米,服务人口30—50万。内设:藏书区、借阅区、咨询服务区、公共活动与辅助服务区、业务区、管理区、技术设备区。

---仁和区博物馆。配套博物馆馆舍面积3000平方米,总建筑不低于2000平方米。内设:业务办公区、研究保护区、展览厅、藏品室。

---仁和文化活动广场建设。文化活动广场建筑面积3000平米。按区规划建设局的要求统一规划选址,拟建地点位于渡仁西线行政中心和小区中间,在新建文化馆旁。

2、扩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功能。财政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扩大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覆盖面,达到区、乡镇、村三级信息资源全覆盖。

3、农村及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8.30地震受损文化阵地维修、设备完善及有规划地增加社区文体活动场地、设备完善投入。

4、加强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争取财政资金投入,用于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对列入国家、省级、市级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实施全面保护和开发利用。

5、加强文物保护力度。2012年将完成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公布第二批省级、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制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市级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专项保护规划,划定保护范围并公布实施。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的申报、管理工作。修缮“西竹寺、万寿宫(关圣行宫)、营盘山古遗址”等损坏严重的文物点。

   --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全区文物保护单位具备完善的消防和防雷设施。建成全区文物保护单位基础信息库、文物管理数字化系统。

6、加快文化产业建设。

---依托营欣公司,建设影视产业,规划建设1个大中型现代化影院,完善配套设施,引领时尚文化消费潮流,加快推进影视融资,大幅提高影视业市场化进度和整体效益,为构建我区影视文化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

---依托文化馆,培育发展演艺产业,整合文娱演艺资源,面向市场打造具有仁和地方特色的歌舞剧、戏曲、综艺等精品节目,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工程,营造文娱演艺消费新热点,培养艺术观众,逐步建成区域性的演艺中心。积极介入中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以培养一专多能、高素质、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建立与市场接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艺术培训体系。

---依托攀枝花苴却石资源优势,进一步建设仁和区苴却石文化产业园区,结合全市苴却石工艺品厂家的现有技术优势,保护性地开发管理苴却石资源,注重对民间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的培养,搭建工艺美术品展示的平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拓展苴却石文化产品的国内外市场。

---依托新闻出版市场,实施精品战略,提高图书出版水平,推动传统出版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功能作用,使农村出版物销售在“十二五”期间增长20%。

7、形成七大文化品牌。按照攀枝花市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实施意见要求,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品位,以旅游需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强势竞争的七大文化品牌。依托“十二五”仁和三馆建设,积极发展文博产业;依托大黑山、岩神山为代表的仁和风光度假旅游区等自然资源,进一步提升重点旅游景区文化品质,打造“生态文化”品牌;依托迤沙拉、啊喇古营盘、回龙洞等历史文化古迹,推动文化名镇名村建设,打造“文化古镇”品牌;依托仁和农副产品资源,推动农业发展,打造“农副产品之乡”文化品牌;依托鑫岛休闲度假区,开发运动休闲文化度假旅游产品,打造“文化健身”品牌;依托仁和镇周边“农家乐”,打造“文化休闲”品牌;依托仁和少数民族优势,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本土特色文化,打造“ 本土特色”品牌。

(二)体育工作。

奋斗目标:

1、体育工作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努力推进体育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重视体育制度的创新,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管理有序、运转协调的体育体制和理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2、群众体育工作要奠定政府为主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基础,基本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兴办的全民健身活动机制,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我区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使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50%以上,积极推行《普通人群锻炼标准》,全面提高市民体质。

3、竞技体育工作要以在省运会、全运会、市运会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建成比较完善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抓好青少年业余训练和训练网络建设,努力提升我区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

4、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加大力度。竞技体育场馆设施要重点考虑扩大项目的多样性,逐年提高仁和区承办各项赛事的能力;群众性体育场馆设施要以区体育运动中心为主体,以居住区、社区体育设施为配套,形成健身设施网络体系。

具体措施:

1、深化体育体制改革。

---推进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体育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性措施办法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并加快体育制度的创新。要加强体育总会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行业体协和单项运动协会的职能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举办面向大众的社会体育活动。

---改革训练体制。提倡鼓励多渠道、多层次开办优秀运动队和业余训练,集中力量办好区级体校和优秀运动队。加强新时期教练员、运动员队伍的建设,抓好业务学习和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岗位培训、进修、深造,不断完善教练员学历教育资格认证制度,提高教练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类体育俱乐部,扩大企业独办和合办俱乐部的数量和质量,支持建立股份制俱乐部,足球、篮球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运动项目逐步过渡为协会制管理,并加快协会实体化进程。争取多渠道投资,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体育发展的氛围。

2、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工程规划的总体要求,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工作原则,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各项工作,创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进一步提高市民身体素质。

---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即建设好群众健身场地,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健全社会化的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网络,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15年,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占人口万分之十二以上,并坚持每年一次的业务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使群众体育活动经常化,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行业体协、个人及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不断丰富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突出“三个重点”。一是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活动时间,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各级各类学校在招生、就学、训练上,对具有体育专长的青少年学生要实行加分制和特招制等政策。二是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要结合我区农村实际,积极开展农民喜爱的体育健身活动,因地制宜、小型多样、科学文明地开展活动,丰富农民的体育文化生活。三是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社区体育要积极开展争创全省城市体育先进区活动,重点抓好2至3个社区创全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每个社区要建立全民健身站,努力创建体育组织健全、体育设施完善、体育活动经常、居民健康文明的社区。

3、建成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加大引进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高水平教练员的力度,落实体育优秀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以此推动项目发展,提高运动成绩,全面提升我区竞技体育的竞争实力。

---建立科学、高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培养和输送拔尖人才。要加大对区级训练工作的管理和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区业余体校,落实训练经费和训练基地,切实抓好阳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这一基础工作。同时,要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阳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学校结合建立,借助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体育人才。

---建立完善竞技体育人才的输送管理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输送体系。区业余体校和各中小学校运动队,向市级、省级体校、优秀运动队输送人才。并制定业余训练管理办法和评估标准,联合区教育局定期对业余体校和学校运动队进行评估,合格的予以授牌,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予以解决,对各级培养和输送体育优秀人才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4、启动体育建设项目。

---启动现代公益体育健身项目。在仁和区仁和镇沙沟村,建设仁和区体育运动中心,规划布局分为游泳馆(预测总投资2000万元)、射箭场(预测总投资80万元)、运动员公寓(预测总投资300万元)、体育馆(预测总投资3000万元)。

---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在仁和区大河中路筹建公益性社区体育健身示范点。(预测总投资200万元)

5、体育产业规模化发展。

  把体育产业发展纳入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对体育经营活动的规范管理,要积极引导群众的体育消费,大力培育和规范管理体育市场,逐步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在处理好公益性和经营性关系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多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发展体育产业。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对企事业单位、团体、个人举办体育赛事,投资建设公益性体育设施,在土地征用、税费减免、财政扶持、资金融资以及其他方面给予优惠,把体育产业发展成我区新经济增长点。

 

 

攀枝花市仁和区文化体育局

                   二O一O年五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