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外国语学校开展“织”心校家社共育课堂亲子团辅第二期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4-29 来源:市外国语学校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2025年4月25日下午,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开展了“织” 心校家社共育课堂亲子团辅第二期。本次活动以“亲子沟通:搭建心与心的桥梁”为主题,由学校专职心理教师陈梦茜带领小学、初中家长共同参与,通过沉浸式互动与专业指导,帮助家长解锁高效沟通密码,拉近与孩子的心灵距离。
活动伊始,一场别开生面的“击鼓传花听见‘口头禅’”热身环节迅速点燃现场氛围。家长们闭目回忆孩子常说的 “随便”“别管我”等话语,并通过角色模仿与孩子问卷结果对比,直观感受到日常沟通中的“语言鸿沟”。陈老师借“断桥”比喻形象地指出,孩子与家长的口头禅往往像断桥两端,彼此难以靠近,这一巧妙的对比,让家长们深刻意识到亲子沟通中的隔阂,为后续的活动拉开帷幕。
在“断桥绘画”环节,家长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描绘自己与孩子的情绪状态,直观呈现亲子间的隔阂。随后,通过观看“孩子沉迷手机” 的情景剧引发热烈讨论:指责型沟通导致对抗升级,而非暴力沟通则能化解矛盾。陈老师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强调:“当孩子的归属感与尊重需求未被满足时,沟通便会退化为对抗。家长需先倾听,再引导。”
陈老师详细讲解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家长们分成小组,每组抽取一个冲突案例,运用四色便利贴分别填写四要素,共同探讨如何将这一沟通模式巧妙融入亲子互动的日常场景之中。
在小组分享环节,各组依次展示方案,家长们积极交流、互评互学,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激烈碰撞。陈老师针对各组方案的优点和可提升之处给予专业反馈,特别强调正向请求相较于简单禁令往往更具实效性,这一关键要点为家长们今后的沟通实践提供了精准指导。
在这样的感悟下,家长们纷纷提笔写下对孩子的寄语,将爱与期望化作真挚的文字,张贴在展示板上,化作对孩子的温暖承诺,也将本次团辅活动的温情氛围推至顶点。陈老师鼓励家长们从日常每一次沟通入手,用非暴力沟通的四步法一点一滴地修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桥梁。
本次“织”心校家社共育课堂亲子团辅活动,让家长们不仅深刻认识到亲子沟通中的常见问题及其深层原因,更掌握了实用的非暴力沟通技巧,为构建和谐亲子关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将持续推进“织”心校家社共育课堂,助力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让爱在理解与倾听中流动。
发布:刘清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