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攀枝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1-11-17     来源:攀枝花市文广旅局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根据《四川省文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四川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区域文化高地初步建成,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实力不断增强,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和广电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明显提升,文化产业活力进一步迸发,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市文化建设呈现出提质增效、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文化建设有新突破。

  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四级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利用公共图书馆平台创建国家示范项目——“大地书香新农村家园工程,在全省率先探索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攀枝花模式。重大文化建设成果——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中国苴却砚博物馆相继建成开馆,新建电影院5座,渡口记忆和苴却砚特色文化街建设加快推进。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展陈最全、藏品最丰富的三线建设主题博物馆,也是四川省两家以中国冠名的博物馆之一,该馆入选国家文物局2016年全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主题展览,是全国12个、四川省唯一入选的展陈项目。

  (二)文艺创作有新成果。

  成功承办省第七届民艺节等重大文化艺术活动,参加省首届艺术节展演的舞台剧《以梦为花》、建市50周年《祖国不会忘记》等大型文艺演出受到广泛好评。获得国家级文艺奖项11个,省级奖项80个。策划编辑出版了《攀枝花1965》《攀枝花戏剧选》《至美宝藏中国苴却砚》等专著。

  (三)文化惠民有新提升。

  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常年免费向群众开放,攀枝花市民讲坛、广场大家唱”“大家跳文化下乡惠民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全覆盖,实现了天天有文化活动、周周有文艺演出、月月有文化展览、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电影月月看,广电自办节目覆盖率由71%提升到87%,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

  (四)广电媒体迈上新台阶。

  广电媒体高举旗帜,唱响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攀枝花精神,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不断提升,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良好舆论和文化氛围。培育形成了《小科帮忙》《金色攀枝花》《阳光政务》等特色本土品牌节目,获得省级广电节目政府奖100个。《中国傈僳族》《五十而立》分获金熊猫奖国际电视纪录片入围奖、人文中国优秀纪录片三等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现模拟化向数字化转变,并逐步向高清化、全媒体、三网融合迈进,开通了攀枝花手机台、攀枝花广电传媒网、官方微信矩阵。

  (五)文化遗产保护有新加强。

  我市确定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413处,公布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8个,修缮完成了大田会议遗址、十三栋、西祝寺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对庙门前、凹子坡等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批有较高价值的文物。目前纳入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5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3人,成功创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1个。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1个、省级传统村落7个,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六)文化产业有新发展。

  以苴却石、文化创意钛产品、电影放映、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形成。我市被列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辐射区,苴却砚千砚工程、苴却砚产业园区等8个项目被列为文化部、省重点项目,仁和区被命名为中国苴却砚之乡。全市有营业性电影院6家,票房收入约3400万元。全市共有文化产业法人经营单位11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34家。

  (七)文化市场管理有新水平。

  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简化审批流程,强化市场监管,打击非法经营,维护文化市场秩序。党政机关软件正版化基本完成,开展扫黄打非、版权保护、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专项整治、网吧专项整治、印刷复制专项整治,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网络侵权盗版、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非法网络电视接收设备等专项整治行动,我市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八)队伍建设有新成效。

  深入开展群众路线、三严三实等专题教育实践活动,基层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干事兴业,45人取得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国家、省、市级专家14人。群众文化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仍面临文化体制改革还不深入,运行机制不够顺畅,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精品力作不多、市场主体培育不够,文化产业总量和规模偏小、文化领军人才缺乏,广电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不够,区域文化高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围绕我市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这条主线,全面落实我市四个加快建设”“四区驱动战略部署,提供坚强有力的舆论支撑和文化引领,着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民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凝聚力,讲好攀枝花故事、传递攀枝花声音,积极推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为全面提高全市人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提升城市软实力,建设区域文化高地,在全省高水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将正确引导舆论放在首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宣传,以体现先进思想文化的精品力作塑造人、培养人、教育人、引导人,紧紧围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幸福攀枝花这个中心,直接服从、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局。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国有文化单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搭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健全市民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全面推进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载体渠道、体制机制等创新,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文化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补齐短板、均等服务。着眼于新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构建覆盖城乡、实用高效、服务均等、供给多元、民主法治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匹配,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服务为先导、产业为支撑,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实现科学化、标准化、均等化。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推进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坚持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兼收并蓄、特色鲜明。打响中国钒钛之都、中国阳光花城、中国康养胜地、四川南向门户品牌,积极发掘三线建设文化、现代工业文化、历史民族文化、移民文化,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兼收并蓄,融合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攀枝花文化。

  ——全面协调、重点突出。围绕我市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结合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的特点,找准重点、突破难点,以项目为抓手,事业与产业并重,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文化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多样,着力补齐短板,全力塑造品牌,形成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2020年,我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前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文化设施完备、文化功能突出、文化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厚、文化服务普及、文化权益均等、文化产业壮大、文化影响广泛的区域文化高地。

  1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服务均等、供给多元、民主法治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打造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到2020年,实现市、县(区)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数字影院,乡(镇)有文化站、固定电影放映点、出版物发行网点,城镇街道和社区有文化活动室、社区书屋和阅报栏(屏),村(社区)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宣传栏、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实现书报全民读、演出人人看、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电影月月放,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2全媒体传播体系基本建成。广电媒体装备提档升级,建成市级全媒体资讯中心,加快推进媒体数字化和三网融合,建成应急宣传平台和公益宣传平台。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强化网络阵地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多媒体平台,推动媒体与文化的互促互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打造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品牌栏(节)目,全面实现电台、电视台的设备全高清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提高节目品位和质量,使攀枝花广电媒体成为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强势传媒。

  3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加快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提高文化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为群众提供优质健康的文化产品。每年推出一批体现攀枝花特色、展现时代风貌、具有较高水平的文艺精品,力争在省和国家五个一工程”“文华奖”“梅花奖及中国艺术节评选中取得好成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农村、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延伸,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4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建立完善国家、省、市、县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推进历史文化名村、文化街区建设及文化传承工作,实施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抢救保护工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传承、创新性保护和创意性发展。力争苴却砚雕刻技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5文化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基本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政策体系完善、效益凸显的文化产业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依托现有优势文化产业资源,发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辐射效应,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着力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特色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工艺美术、印刷包装等产业群的形成。加强和改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基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到2019年,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以上,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力争打造1个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文化龙头企业,培育35个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文化骨干企业,发展一大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广播电视广告收入达到8000万元,广播电视网络经营收入达到1亿元,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000万元。

  6文化创新能力得到新的提升。深入推进文化重点工程、精品工程,大力扶持一批体现攀枝花文化特色和攀枝花文化高地水准的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实现文艺、影视创作新突破。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加快发展以数字化生产、智能化参与、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文化业态,使文化+”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一步有效融合,文化娱乐、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成为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推动攀枝花文化走出去,拓展攀枝花特色文化产品、文化企业影响力。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各项任务落实,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服务供给、考核评价等机制的改革创新,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工作机制,创新基层公共文化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与服务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文化市场发展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文化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着力提高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组织活动、培训骨干等方面的综合效应,辐射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推动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免费向社会开放。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规范化管理,加大内容供给,与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联合共建共用,提高使用率,提高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2加快推进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攀枝花市图书馆(图书文创中心)、攀枝花市文化艺术中心(含市文化馆、攀枝花大剧院)、攀枝花市广电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改(扩)建。加大对现有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盘活文化资产,利用PPP模式、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益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3加强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对未达标的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电视台、发射台、监测台、数字影院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站进行新建、改(扩)建。加强乡镇、行政村(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结合全市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程,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因地制宜,在有条件的村民聚居区和活动聚集点,建立以社或户为单位的农家文化院坝(或文化大院)。新建城市影院3座,继续推进乡镇数字电影固定放映点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出版发行网络,鼓励发展城乡中小型特色书店、专业书店、社区书店和网络书店等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发行网点。依托互联网技术,推进乡镇出版物数字化发行网点建设,重点发展农村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发行网点、代销点和租赁点。

  4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城乡全覆盖。大力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基本消灭盲区,增加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丰富服务三农和农民创业增收的广播电视内容。要把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响工程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列入扶贫攻坚计划,建立完善户户通”“村村响长期稳定运行的工作、服务和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在十三五期间全面解决盲区”“难点地区农民收听、收看电视难问题,实现整体通”“长期通”“优质通。大力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实现全程全网、互联互通、融合发展。高清攀枝花”“智慧广电全面建成,到2020年,宽带广电和有线无线卫星实现智能协同覆盖,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基本建成,互联互通的智能化物联网初步形成,市级播出机构实现高清化播出,县级播出机构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地面数字电视实现长期、稳定、高效、安全运行。

  5完成国家应急广播工程建设。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市、县、乡、村四级应急广播,建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确保应急广播时时通、长期通。充分利用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到十三五末,建成全市上下贯通、统一联动,手段多样、覆盖广泛,安全可控、快捷高效,满足分级、分区域、多部门联动的应急广播体系。

专栏一 攀枝花市文化基础设施项目

攀枝花市图书馆新建该项目将改变市图书馆已34年的历史,在保证传统服务内容的前提下,将新建的市图书馆打造成智能化、数字化、多媒体的现代新型图书馆

攀枝花市文化艺术中心(暂定名):项目包括攀枝花市文化馆、攀枝花市大剧院,是攀枝花市重大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攀枝花的文化软实力,打造区域文化高地,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展现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城市魅力,促进攀枝花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攀枝花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融合及功能拓展:推进媒体融合,实现智慧广电,加快地方广播电视台制播能力建设,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

东区公共图书馆:按照国家县(区)级公共图书馆一级馆标准建设。

  (三)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1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公共文化配送活动。继续实施和提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等文化服务工程,全力做好大家唱、大家跳市民讲坛,公益电影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等惠民工程,搭建文化输送平台,大力开展文化下乡和进社区等文化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社会积极参与、市场运作等方式,广泛开展文艺精品基层巡演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化惠民工程扎实开展。

  2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高城市对农村的文化反哺效应,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开展按需点单服务。开展以流动文化车为主要形式的流动文化服务。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帮扶力度,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加快发展。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广播电视服务网络、数字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等为重点,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扶贫项目。保障特殊群体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积极开展系列文化项目和活动,满足其基本文化需求。

  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能。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清单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将阵地服务与流动服务、数字服务相结合,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半径。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互动功能,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整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项目资源,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为各级政府部门便民服务提供窗口和平台。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电影放映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和农村电影放映队,全面实现数字化流动放映,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立固定放映点,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确保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

  4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强化国家级、省级评奖和艺术、出版等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创作生产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发挥专业文艺院团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加大艺术创作生产资金投入,加大政府向社会和专业文艺院团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鼓励专业文艺院团与基层开展对口帮扶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基层艺术创作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开展优秀文化遗产、高雅艺术进机关、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积极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和优秀出版物推荐活动。

  5活跃群众文化娱乐精神生活。发挥全民读书节、攀枝花市民讲坛、大家唱”“大家跳”“金沙放歌、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活动等的引领作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书香花城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推进三线文化、红色文化、大工业文化、民族文化、法治文化、廉政文化、乡土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形态。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组织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艺性团队。出台广场文化活动管理规范,指导群众文化活动健康发展。

专栏二 攀枝花市文化民生工程项目

应急广播及广播村村响工程:充分利用广电基础设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建成城乡贯通、上下联动、覆盖广泛、安全可控的综合预警应急服务体系。

电视户户通及扩大本地市、县节目覆盖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攀枝花市农村在2020年前实现中央、省、市、县(区)广播电视节目全面综合覆盖。

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在巩固完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的基础上,有效扩大公益电影覆盖范围。全面完成农村公益电影、社区公益电影和学校公益电影放映任务。

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免费开放工作,发挥公共阅报栏(屏)的作用。

  (四)提高媒体传播能力。

  1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始终把正确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牢牢掌握主流媒体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加强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着力做好贯彻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内容的宣传。加强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宣传。重点加强和完善重大主题宣传、典型报道、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大力推进宣传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创新,增强广播影视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我市大力推进四个加快建设,奋力实现在全省高水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把舆论监督作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内容,从有利于推动工作、解决问题、促进稳定、和谐发展出发,以党委和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为重点,认真开展舆论监督,全面提升舆论监督能力。

  2做强传统媒体。加强广播电视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的舆论宣传主导作用。坚持导向立台、新闻立台,进一步改进新闻报道,加强重点广播电视媒体采编播能力建设,提高新闻采访的快速报道能力。改进和加强重大主题报道,发挥舆论引导中的主力军作用。完善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做到准确、真实、快速、客观。市级广电媒体每套广播频率每天播出自办节目时间不低于15小时,电视自办节目180分钟。自办频率、频道每天播出不少于其商业广告播出总量3%的公益广告。广播电视创优工作居全省中上水平。市级广播的收听率于本地可收听频率的前3名,市级电视频道的收视率排名进入前10名,主要自办节目、栏目收视率排名进入前5位。

  3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兴主流媒体。支持广播电视台全媒体集群和新媒体产品矩阵建设,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集团,构建新型传播关系。加快布局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应用,丰富信息内容,提升互动功能,重视用户体验。支持传统媒体与电信运营商、互联网运营商、广电网络运营企业等合作,建设媒体自有的平台、终端、渠道,集聚更多有效用户。支持媒体新闻服务和社会服务有机整合,在用户规模上实现突破,在服务智慧城市建设、服务百姓中延伸产业链。创建跨媒体宣传协作平台,构建多形态多渠道多终端的现代传播体系。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等新兴媒体业务,开拓视频点播、数字报纸、手机报纸、电子图书馆、VR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型传播业务,进一步促进IPTV、手机电视、网络电视、互联网电视的规范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抢占舆论宣传制高点。

  4提升媒体传播力。改进宣传形式,实施精品工程,推动频率、频道节目(栏目)专业化、对象化,精心打造钒钛之都”“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四川南向门户广播电视宣传文化品牌,打造35个品牌栏目,形成区域影响力,全面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增强宣传效果。利用地域优势,大力促进金沙江流域中段、川滇交界区域经济文化整合,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引入新思路、新理念、新模式,推进我市广电媒体与市外主流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攀枝花市整体形象的宣传力度,形成立体宣传网络,为建设阳光康养旅游城市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5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始终坚持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的生命,按照技术先进、政令畅通、反应快捷、保障有力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和应急机制。加强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广播影视技术监测体系,建立有线数字电视监管平台,完善数字电视监测、广播电视移动监测、广告及网上传播视听节目监控系统。完成对市广播电视监播中心数字化监控平台的改造升级。健全安全播出协调指挥系统和应急反应机制,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和安全防范能力,有效应对、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确保重大节日、重要活动、重点时段等重要保障期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

  (五)提高文化创作生产能力。

  1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强体现人民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规划创作一批历史文化、三线建设、城市变迁、民族团结、现代生活、城乡发展等题材的文艺精品。加大对原创作品的支持力度,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知识性相统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秀文艺和影视作品。实施项目管理,增加文化创作投入,研究社会审美情趣,适应社会审美需要。十三五期间,在全市范围内推出50部左右影视、文艺等方面的精品力作,组织开展精品力作的移植、普及、研讨、展演、巡演等活动,大力开展宣传推广工作。

  2推进本土文艺作品数字化工程。采用现代数字技术对不同类型文艺精品进行数字化整理、制作、存储,建立大数据库,通过设立网上数字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研发智能移动终端应用程序(APP)等方式,与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相结合,打造本土文艺作品数字化服务平台,推进深层次的受众覆盖。

  3培育品牌节目和栏目。大力挖掘民间文化资源,扶持民族、民间文化和民间特色艺术,形成一批特色艺术乡(镇)和具有攀枝花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开展文化主题活动,办好文化艺术节,策划组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跨区域文化交流展演活动,着力打造三线建设文化、苴却文化、康养文化、大笮文化、迷文化、苏铁文化等一批文化品牌,努力培育35个全省性特色文化品牌。积极组织开展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活动,保证每个村(社区)都有一个以上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4完善文艺创作奖励机制。对优秀文艺作品创作以及宣传推广优秀文化成就突出的单位、个人给予奖励。加大本土文化名家推介和地方文献的开发使用力度,提高本土原创作品的影响力。加大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培养力度,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创作环境,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创造活力。建立与业余作家、网络作家、工艺美术家等各方面人才经常性沟通联系机制,做到评奖、职称评定、培训、资助等方面与专业文艺工作者一视同仁,积极引导群众自主参与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活动,建立群众文化优秀作品的创作、选拔、推广、激励机制。

  (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1加强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加强工业基地的工业遗产抢救保护,搜集整理大三线工业文明建设等重要历史时期的工业遗存,筹建大工业文明保护基地。抓好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攀枝花开发纪念馆及大田会议纪念馆等的建设、管理和免费开放工作。探索建立重点文物保护基金,强化文物保护工作。加强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用地范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杜绝文物的建设性破坏。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做好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审公布。

  2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以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为平台,开展三线建设时期文史资料、照片、实物等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展示陈列补充完善工作,进一步加强三线建设历史文献的研究,充分利用攀枝花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契机,做好工业遗产文明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和传承三线建设历史文化,弘扬三线建设精神。在条件成熟的乡镇探索建设历史文化陈列室,进一步丰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体活动室的内涵,激发人民群众的家园意识和文化参与意识。继续做好迤沙拉历史文化名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争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充分发挥各类场馆民众教育、学术研究、艺术欣赏等功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发挥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大田会议纪念馆、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作用,弘扬三线建设文化,促进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业有机结合,使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与文化旅游发展相互促进。对西祝寺、米易挂榜清真寺等宗教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性的旅游开发,使文化遗产事业与旅游业发展相互促进。

  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一步发掘、整理、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加大苴却砚雕刻技艺保护力度,积极扶持、培养传承人。按批次公布市级非遗项目,申报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同时做好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申报工作。进一步提高苴却砚雕刻技艺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积极探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校园、进广场、进家庭活动。

  (七)着力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1培育市场主体。遵循文化产品经济属性和市场经济规律,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文化单位主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面对新常态,激发文化单位应对挑战、创新发展的活力。重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全市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鼓励有实力的文化单位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实施重大文化产业工程,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企业,着力打造1个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培育3—5个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骨干文化企业,支持民营和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

  2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推动传统文化业态转型提质。以扩大产业规模,提质增效,提高社会贡献率为目标,立足我市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基地)建设,打造区域文化品牌,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出版印刷、文博会展、文体休闲、文化康养、影视传媒等产业。构建移民文化、工业文化、民族风情文化、阳光康养旅游文化、大笮文化、迷文化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实现一县一区一品牌。围绕文化产业重点行业和转型升级重点任务,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苴却砚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苴却砚文化街区、渡口记忆文化特色街区、攀枝花印务产业园区、西区三线记忆河门口、米易傈僳情韵等项目的建设。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品市场、文化要素市场。

  3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文化+”行动计划,加强文化与农业、旅游、体育、科技、阳光康养等产业的融合。实施文化兴旅行动,将文化与旅游、商贸节会等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民俗文化和乡村文化旅游,着力培育专业性文化旅游节会活动品牌。发展观光农林业,突出特色与品质,打造生态采摘基地,以民俗文化为依托,打造山地民族风情园。加大文化与体育的融合力度,充分发挥文化体育阵地作用,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利用文化宣传展示活动为传统舞蹈和传统体育类项目搭建展示魅力的平台,开展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丰富体育产业的文化内涵,促进产业互动融合。以创意和科技推动发展模式转变,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依托和借助高科技的力量与途径实现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发展以内容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推动文化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转移,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适应数字化、网络化趋势和人民群众新需求,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和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数字电视、VR互动影视、电子商务、动漫游戏、音乐产业、手机报刊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大特色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度,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文化产业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结合,优化文化产品供需结构,扩大有效供给,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专栏三 攀枝花市文化产业项目

苴却砚文化产业园:该项目作为仁和区苴却产品和苴却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将整体、系统地呈现苴却石产品的种类、发展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内容,集展示、销售、传播、教育为一体。

渡口记忆文化特色街区:主要以800米渡口街为主轴,依托原渡口商场、十三栋、邮局、电影院、渡口建设指挥部等渡口建设遗址,挖掘大三线建设丰富的文化内涵,打造渡口记忆文化特色旅游地。

攀枝花印务产业园区(攀枝花文化创意产业园):新建以印刷、广告、设计、软件开发及动漫设计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中国攀枝花5A级文创小镇(暂名):以若干可变形态的小剧场表演艺术空间,组合出一个以当代舞蹈为主题的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借用国内舞蹈资源快速地把全世界的舞蹈引入到攀枝花。构建由山到花再到建筑物的攀枝花独特建筑模式,主打阳光经济,结合康养理念,逐步完善文创小镇文化业态和产业业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三线记忆河门口:以三线建设历史文化元素为核心,利用河门口、席草坪等区域在三线建设中以建材、电力为主的工业生产遗迹,实现对原河门口三线建设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推动老工业区产业结构转型、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合作,将三线记忆河门口打造成工业遗址文化康养旅游综合体。

傈僳情韵康养文化旅游项目:充分利用米易县新山乡傈僳族独有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优势,结合傈僳族约德节、舞蹈斑鸠吃水、织布技艺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造在川内乃至国内独一无二的傈僳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形成川内旅游重点精品亮点线路。

  (八)全面完成扶贫攻坚任务。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扶贫行动,不断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提高,实现攀枝花市文化惠民扶贫行动三步战略。到2016年,完成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任务80%以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各类文体活动广泛开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面貌极大改善。到2017年,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部完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基本满足,文化惠民扶贫集中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到2018年,通过精准滴灌、查漏补缺、提档升级,实现县区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综合性文化服务平台),村社有文化室、农家书屋。做到书报全民读、演出人人看、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电影月月放。文化惠民扶贫工作成效进一步巩固提升,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有效满足,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专栏四 攀枝花市文化扶贫项目

一院一坝一品牌项目:2018年,实现全市70个贫困村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全覆盖。

县(区)级广播电视台数字化改造项目:米易县、盐边县广播电视台按照一级标准实施,仁和区广播电视台按照三级标准实施,到2018年实现县(区)级广播电视台设备设施全面达标。

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通过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等方式综合覆盖,解决全市70个贫困村500户未看电视贫困户看电视问题。

贫困村建设村文化活动室项目:2018年实现70个贫困村文化室全覆盖。

贫困村阅报栏建设项目:2018年实现70个贫困村阅报栏按规范建成。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市、县(区)党委、政府要从推进我市建设区域文化高地的战略高度,牢固树立文化民生”“文化惠民的理念,把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切实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充分发挥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指导、统筹协调作用。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细化工作措施,切实调动文化行业协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行业自律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运作机制,努力营造共同推进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文化政策。

  市、县(区)两级财政要把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市、县(区)两级公共财政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需求,逐年增加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向文化创新和发展项目倾斜,向农村和基层文化建设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落实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进一步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吸引和鼓励社会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行业,推动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的建设,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机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对新兴文化产业和特色品牌文化产业给予扶持。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

  围绕建设区域文化高地的目标,以文化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实施文化人才战略,建立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加快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结构合理、锐意进取、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着力培养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现代科学素养的复合型文化管理、经营人才和文化企业家队伍。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名主持、名记者、名演员、名编导等文化领军人物。到2020年,力争打造文化名家50名,优秀文化人才梯队100名以上。国家、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人数达到20人以上,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人数达到60人以上。切实强化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到2020年,市、县级文化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应分别不低于70%80%,文化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不低于10%,中级职称不低于45%。坚持开放、包容和注重实绩的用人理念,拓宽引智留才渠道。完善文化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尊重文化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创作个性,支持文化人才的合理流动,营造文化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四)健全监管体系,严格依法行政。

  加强制度创新,全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提高文化行政审批效能,建立健全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市场执法体系,大力提高文化行政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意识,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优化完善机构准入退出和年检制度,推进出版、发行、播出和制作机构依法依规运营。坚决守住三条底线,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完善巡查暗访工作机制,加强技术装备保障建设,开展清源”“净网”“秋风”“固边”“护苗五大专项行动,强化文化领域知识产权意识,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升文化领域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提升文化领域知识产权水平。发挥知识产权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作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保护推动文化创新,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附件:攀枝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库

 

 

 

 

附件

攀枝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库

单位:万元

分类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地址

建设

性质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限

规划

总投资

截至2015年底累计完成投资

20162020年规划投资

建设单位或

行业主管部门

1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攀枝花市图书馆

花城新区

新建

攀枝花市图书馆(市文创中心):建筑面积16000

20162019

9,000

 

9,000

花城新区管委会、市文广新局

2

攀枝花市文化艺术中心(暂定名)

花城新区

新建

项目总建筑面积为:31500(其中:市文化馆10000,大剧院21500

20172020

36,000

 

36,000

花城新区管委会、市文广新局

3

东区图书馆与档案馆

 

新建

项目总建筑面积为:6500

20172020

3,000

 

3,000

东区政府

4

西区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

西 

新建

建筑面积36394

20172019

30,000

 

30,000

西区政府

5

“748“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新建

每个社区(村)均建设文体活动中心(室)、社区(农家)书屋等,每个街道(镇)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的室内文化活动场所、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等

20162020

5,000

 

5,000

东区政府

6

应急广播及广播村村响工程

攀枝花市

续建

涉及1个市级平台、4个县(区)平台、44个乡(镇)广播站、352个村级广播室升级改造

20172020

2,000

 

2,000

市、县(区)文广新局

7

电视户户通及扩大本市、县节目覆盖工程

攀枝花市

续建

5万户老旧直播星用户设备更换升级,全市地面数字电视系统巩固完善及正常运行维护

20172020

3,000

 

3,000

市、县(区)文广新局

8

大笮文化博物馆

盐边县

新建

大笮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20182020

3,000

 

3,000

盐边县政府

9

二、文化产业

西区电影院

西 

新建

新建电影院一座

20162017

4,000

 

4,000

西区政府

10

文化旅游实景演出基地

仁和区

新建

组织编排一台融合迤沙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大型歌舞剧

20162020

200

 

200

仁和区政府

11

米易佛教文化养生区

米易县

新建

以如来藏寺为核心区,实施景区连接道、蚕茧公司片区改造、新区开发、观音岩森林公园等配套工程,建成以佛教和养生文化、山水园林为特色的全国一流的佛教文化养生区

20182020

100000

 

 

米易县民宗局

12

傈僳情韵康养文化旅游项目

米易县

续建

建设傈僳族民俗小楼,傈僳族风情园,水景观,傈僳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生产工具、手工艺品陈列馆,民俗歌舞表演区,建设万亩杜鹃花观赏区、千亩梯田观光区、千亩菊花观赏园

20152020

60,000

 

 

米易县旅游局

米易县新山乡政府

13

生态美食文化城

米易县

新建

建设商业美食街区2万平方米,形成米易最具品位的时尚、休闲、娱乐文化美食街

20182020

6,000

 

 

米易县住建局

14

数码影视城

米易县

续建

在宏坤中央公园商业区建设集影视、娱乐、综合精品购物中心为一体的影视购物中心,增强城市影视娱乐功能

20152017

7,000

4,000

3,000

四川赛宏坤房产开发公司

15

康养文体休闲工程

米易县

新建

着力加强文化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丰富提升文化馆、图书馆,规划建设综合性体育场馆、糖业博物馆、文化大剧院、群众文化艺术中心,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丰富多元的公共休闲场所和优质软环境

20182022

80,000

 

 

米易县文广新局

米易县体育局

16

二、文化产业

米易县普威明清风情旅游名镇

米易县

新建

修缮保护普威老街、土司衙门;新建77万平方米明清风情水街。融合普威万亩水果观光采摘区、旅游新村、土司文化、彝区土特产品等特色旅游元素,形成集历史华文化、赏花品果、民区特色农产品采买于一体的民区旅游名镇

20192020

30,000

 

5,000

米易县政府

17

渡口记忆文化特色街

大渡口街

新建

借助渡口记忆载体,打造集旅游、三线文化、文物展示及工艺品、书画美术作品、创意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创意街区,形成攀枝花的一大文化旅游景点和文化名片

20152017

36,000

 

 

东区文体广新局

18

玉佛寺佛禅文化养生区

 

续建

项目位于机场路旁,占地约859.61亩,分为四大功能区,即主寺院区、自然生态景观区和东、西服务区建设,其中:主寺院区占地21.89亩,建筑面积5000;东西服务区,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主要建设特色商业街、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

20082020

36,000

 

 

东区旅游局

19

苴却砚文化街(苴却砚文化旅游区)

仁和区

续建

该项目总面积95亩,其主要项目有中国苴却砚博物馆、苴却砚文化街、宝玉石文化街等内容,由一栋10层苴却砚酒店、19栋独栋商业组成,配套建设绿化、给水、雨水、污水、电力、通讯、照明、停车场等设

20142017

50,000

42,280

7,720

仁和区政府、金海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20

白马历史文化古镇建设项目

米易县

新建

依托何家坝遗址、挂榜老街、何家大院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设何家坝遗址公园、挂榜台历史文化展示区、挂榜河南滨水廊道、七夕桥、民俗文化体验区、挂榜明清老街等六个主题游览区,打造历史文化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历史文化名镇

20182020

40,000

 

 

米易县白马镇政府

21

二、文化产业

田坝清真民族示范村建设项目

米易县

新建

依托挂榜清真寺历史文化遗产,建设回族传统院落民居、荷塘景观栈道,挖掘整理回民传统美食,举办开斋节、回民礼拜等传统节日,重现清真望月、荷塘月色等美景,打造民族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20182020

15,000

 

 

米易县白马镇政府

22

三线记忆河门口(二期)

西 

续建

以三线建设历史文化元素为核心,利用河门口、席草坪等区域在三线建设中以建材、电力为主的工业生产遗址,打造成工业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线建设怀旧体验地

20172025

80,000

 

 

西区文旅广新局

23

攀枝花印务产业园区(攀枝花文化创意产业园)

炳四区

新建

新建以印刷、广告、设计、软件开发及动漫设计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占地100亩。到2020年,入园企业达到30家,龙头企业12家,产值1亿元以上,年利税500万元以上。园区总产值达2个亿以上

20162020

50,000

 

 

东区文体广新局

24

金沙江沿江创意产业带

滨江大道

新建

依托沿江景观打造项目,突出创意主题,展示山城特色,积极推动特色餐饮、酒吧、文化展演、时尚消费、休闲娱乐等业态发展,建成金沙江沿江创意产业带

20162020

100000

 

 

东区文体广新局

25

打造攀枝花故事品牌旅游工艺品

 

扩建

开发系列以钒钛为材质的旅游工艺品,成为攀枝花独特的文化创意产品

20152017

500

 

 

阳光诗社

26

庄上水田彝族康养文化旅游项目

西 

续建

彝家渔村整体发展理念,充分发掘利用水田彝族特色文化,发展高品质的乡村康养文化旅游项目

20122025

500,000

50,000

20,000

攀枝花市太阳沐歌乡村酒店有限公司

27

二、文化产业

西佛山佛教山水养生文化区

西 

续建

由寺院区、百果园和商业区三部分构成,将建成集佛教文化、运动休闲、花果飘香为一体的综合养生文化区,将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城市后花园和生态景观长廊

20122025

500,000

70,000

30,000

攀枝花市西佛寺景区开发有限公司

28

苏铁阳光谷生态文化体验区

西 

新建

在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利用优势资源,建设生态环保、运动休闲、康养娱乐、乡村旅游、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特色景区

20172025

200,000

 

 

西区文旅广新局

29

奥林匹克中心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园区

奥林匹克公园

新建

建设以健身休闲、新媒体影视、数字音乐、设计服务等行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园区,集中发展体育健身娱乐、电影放映、旅游工艺品销售,预计产值达到1个亿

20152019

30,000

 

 

东区文体广新局

30

沿江景观带西区段三线城市建设移民文化展示馆

西 

新建

在沿江景观带西区段清香坪片区,利用503地下战备电厂等三线建设时期的老工业生产基地旧址,结合金沙水电站大坝建设工程,建设一座三线建设博物馆分馆,展示三线建设时期的生产环境以及移民文化等

20182025

200,000

 

 

西区文旅广新局

 

 

审核: 何强   责任编辑: 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