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06-10-27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2006年1月10日在东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政府常务副区长     熊启高

  各位代表:

  受区政府委托,现在我向大会作关于攀枝花市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未来五年,是东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立足区情,展望未来,制定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1、“十五”期间主要成就

  过去五年,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经济总量五年翻番[1]”和“富民升位”目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攀钢三期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专业市场建设成效明显。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特色农业迈出新步伐。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30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9%,较“九五”快11.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1.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4.5%。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胜利抗击了“非典”疫情,社区建设成效突出,人口增长得到合理控制,成功创建了“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四川省社区建设示范区”、“四川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钒钛资源、新材料科技研发取得重大突破。“普九”成果得到巩固提高,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文化、体育、国土、审计、统计、档案、民族、宗教、残疾人、妇女儿童、“双拥”、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和退耕还林工程,市区视野区荒山绿化、城市绿化、沿江绿化成效显著,加强了“三废”治理,完成了矿业秩序专项整治,城市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强化小街小巷日常管理,“脏、乱、差”现象得到初步治理。积极做好旧城改造和违章建筑物拆除工作,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深入开展“迎冬旅、创国优”,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总体形象进一步提升。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商品住宅、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加大,廉租住房补贴逐步实施,辖区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交通、通信发展迅速,居民对外交往更加便捷。食品卫生状况不断改善,群众性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居民健康水平有所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用于教育、旅游、汽车、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消费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社会保持稳定。“四五”普法深入开展,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深入贯彻,社会风尚日趋良好。社会治安联防网络基本健全,综合治理卓有成效,治安形势总体良好。

  2、“十一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面临的机遇。随着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2],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将为发展所需资金、技术、市场拓展新领域;随着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资源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攀西地区作为重点开发区域,将为资源综合开发带来新机遇;随着攀枝花逐步建成川滇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大城市,将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随着攀钢逐步建成现代化优质钢生产基地、钒钛资源研发生产基地,将对区属工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随着交通、电力等制约瓶颈逐步缓解,将为加快发展提供基础保障;随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必然带来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投资多元化,将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面临的挑战。国民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链短,产业集群弱,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资源约束加剧,土地供应紧张,生态环境容量[3]有限,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功能不够完善,配套服务水平不高;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富民任务十分艰巨;发展软环境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围绕“三个翻番[4]”,统筹实施“四大战略[5]”,全面建设“三个东区[6]”,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力争用5—15年把东区建设成为“以近郊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以钒钛钢铁和制造加工为主的特色工业强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区域性商务中心区”、“以人为本‘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区域性居住中心区”。

  4、基本原则

  ——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东区在今后五年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要在全省位次有所上升,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同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三次产业、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在调整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优化结构。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坚定不移地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扶持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做大做强。

  ——坚持以完善中心城区功能为载体。以城市为依托,把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放在突出位置。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生产力空间布局要与城市建设规划相衔接。城市发展要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加快资源开发型城区向综合服务型城区转变。

  ——坚持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抓手。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转变依靠资源过度消耗和资金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7],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城市[8]。

  ——坚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出发点。必须努力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全区人民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必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建设,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必须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主要预期目标

  5、总体目标。经过五年的努力,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协调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经济总量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社会事业更加进步,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生态更加良好,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宽裕。

  6、经济发展目标

  ——生产总值[9]达到2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农业增加值达到3400万元以上,年均增长5%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9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建筑业增加值达到9亿元左右,年均增长5%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5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万元。

  ——区属经济增加值[10]达到11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区属工业4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8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实现2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5%左右;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累计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

  ——本级财政收入达到3.4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7、社会发展目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险基本达到全覆盖。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科学研究与发展(R&D)[11]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左右,科教文卫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左右,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人均体育场地设施占地面积达到1平方米以上。

  8、人民生活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左右,年均增长10%左右。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12]降到0.4以下。

  ——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左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左右。

  9、生态环境目标

  ——市区视野区绿化率达到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左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Ⅲ类标准[13],“三废”综合利用率逐步提高。

  四、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构建城市主体功能区

  10、划分依据和控制要点。根据东区自然地理状况,通过对经济、人口、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将全区划分为五个主要功能区。各功能区要协调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快功能置换,推动人口、产业、生产要素向相应功能区集聚,形成发展新格局的大体轮廓和调控框架。

  11、商务中心区。主要指具有较好开发建设基础和条件,具备较强的经济、人口集聚能力的区域。区域范围主要包括炳草岗和大渡口—五十四公里片区。依托现有基础,发挥综合配套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14]、旅游、房地产、信息服务、餐饮娱乐、金融保险、邮电通讯等服务业,逐步建成经济发达,商贸繁荣,功能齐全,文明和谐的商务中心区。

  12、新型工业区。主要指工业基础较好,产业相对集中,资源相对配套的区域,区域范围主要包括江北片区的弄弄坪、枣子坪、瓜子坪、高梁坪和江南片区的流沙坡等区域。依托攀钢(集团)公司、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钢城企业总公司等大型企业,重点发展优质钢、钒钛、机械制造加工等产业。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产业层次,推广清洁生产 [15],发展循环经济,建成新型工业区。

  13、行政文教区。主要指党政机关所在地,教育、科研、文化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区域范围主要包括炳三区和炳二区的一部分。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积极推动新区开发,将其逐步发展成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空气清洁,适宜工作、学习、生活的行政文化教育中心。

  14、农业休闲观光区。主要指紧邻主城区,具有旅游观光和现代农业发展潜力的区域。区域范围主要包括阿署达、沙坝、青龙山一带。重点建设万亩亚热带特色水果、热带观赏型植物,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业。

  15、生态保护区。主要指自然植被保存较为完好,不适宜大规模开发的区域。区域范围主要包括东区后山,攀枝花公园后山,机场路以上,沿金沙江、大河沟两岸,大黑山森林公园、硫磺沟、弄弄沟、凉风坳沿线海拔1200米以上山地。重点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涵养水源,加强自然调节功能,使之成为主城区良好的生态屏障。

  五、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1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认真实施“农村三年发展规划[16]”,依托近郊优势,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抓好农民新村建设,逐步建成以近郊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将农业用地逐步调整规划为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将农村户籍人口逐步转移为城市户籍人口,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农村村委会向城镇居委会过渡;将农村劳动力尽快向非农产业转移。

  ——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继续完善和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保护农民既得利益。加快倮果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对农民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落实农村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政策,切实维护失地农民利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近郊休闲农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农村和谐。重点打造阿署达、沙坝、弄弄沟等农民新村示范点。

  17、构建特色工业强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7],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力争使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高附加值的产业进入产业分工的高端领域,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达到60户以上,不断提升工业竞争力,逐步建成以钒钛钢铁和制造加工为主的特色工业强区。

  ——钢铁工业。为大企业的生产、生活营造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攀钢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本部钢铁生产能力达到600-650万吨。重点推动攀钢扩能配套工程建设。区属工业围绕攀钢提高配套服务能力,重点发展冶金原辅料和钢铁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

  ——钒钛工业。把发展钒钛工业作为建设特色工业强区突破口,提高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丰富的钒钛资源,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采用先进采选技术,提高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率,重点发展氧化钒、钒合金、钒电池、钛白粉、钛金属及制品,形成钒钛产业集群。

  ——化学工业。引导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加大对煤炭、石油、废气、废水的开发利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减轻对环境污染。发展以基础化学原料、有机合成材料、高档涂料、化学试剂和助剂等为重点的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

  ——机械制造业。把发展机械制造业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整合现有机械制造加工能力和优势技术资源,引进优势企业,充分利用优质钢系列产品,大力发展冶金建筑工程设备、金属结构件、集装箱配套部件、通用零部件和“小五金”制品等为重点的制造业。

  ——其他工业。抓好工业“三废”的循环利用和开发,大力发展环保型产业。服务城市需要,发展食品、服装、家具、包装印刷、旅游产品等都市服务型工业。

  18、构建区域性商务中心区。把“三产富区”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应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社区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企业集团,逐步建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区域性商务中心区。 

  ——现代物流业。以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为依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引进和培植一批第三方物流[19]企业,大力发展钢材、煤炭、矿石、建材、粮油、烟草等大宗商品的仓储、中转、加工和配送服务,逐步把东区建成川西南、滇西北的区域性重要物流中心。重点加快密地火车站进出口商品仓储批发交易中心、攀西烟草物流中心等项目的规划建设。

  ——旅游业。以“阳光休闲•运动健康”为主题,积极融入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20],努力把东区建成新的旅游目的地和中转站。加强城市景观、工业旅游、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开发旅游产品,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精心打造旅游品牌。努力争取承办大型会议和体育赛事,促进会展业、体育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提高旅游配套服务水平,以吃、住、购、娱为重点,规划、新建、改造一批中高档餐饮、购物、休闲、娱乐设施;对现有宾馆、酒店进行改造提升,新建一批星级宾馆、酒店。按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全市领先的要求,在阿署达、沙坝高起点规划建设体现我市移民文化特点的都市乡村公园。

  ——房地产业。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以逐步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为目的,以住房市场化为取向,使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把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作为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宅、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立合理的住房供给体系;加强物业管理,完善配套设施,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重点加快推动炳三区、炳二区、龙珠小区、金华小区、云华山水城市花园、华山商住街、东风景秀、樊华商贸城等项目的开发建设。

  ——信息服务业。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建设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加快电子政务、电子社区、电子商务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辅助设计与制造、企业管理、远程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大力促进咨询、评估、会计、审计、法律、设计、广告和市场调查等中介服务业发展。

  ——金融保险业。支持国有金融保险机构深化改革,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金融保险机构入驻东区,建立多元化、规模化的市场体系,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积极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规范产权交易市场,鼓励企业上市,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加强银行与政府、企业的联系,争取在支柱产业、重点项目上获得更大的贷款支持。积极发展信用担保机构,努力在银行与企业间架起良好沟通平台,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引导居民增强保险意识,鼓励保险机构开展新的符合居民需要的险种,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

  ——社区服务业。制定社区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围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大力创办各种社区服务业,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重点加快养老托幼、社区医疗、休闲保健、家庭教育、维修维护、环境卫生和物业管理等服务业的发展。

  19、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战略重点,健全科技开发、融资、信息等服务平台,坚定不移地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全方位扩大准入领域,除国家明令限制的投资领域外,全部对民间资本开放。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0、总体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今后一段时期内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解决资源、环境、土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环境承受能力、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和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1、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方针,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采选、冶炼技术,降低资源消耗。推进尾矿、高炉渣、废次材的开发,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推广清洁生产,加大对环保设施的投入,从源头上减少废物的产生,加强对“三废”的综合回收利用,开发后延产品,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配合搞好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对开发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节约土地,杜绝闲置浪费,提高单位土地利用价值。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铺张浪费。努力争取循环经济试点。

  2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市区视野区不再布局重化工业,防止新污染源产生,加强老污染源治理,逐步减少废物排放。加快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市区视野区荒山绿化、绿色通道及防护林网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建城市生态屏障。尽快促成金沙江沿岸、大河沟、弄弄沟流域环境整治。建设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合开展交通道路扬弃物和居民住宅区噪声的治理。增强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23、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核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载体。政府加强引导扶持,以企业为主体,发挥科研院所作用,围绕重点产业攻关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为经济发展、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鼓励地方企业加强与大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品牌意识。

  七、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完善中心城区功能

  24、总体要求。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以完善中心城区功能为载体,加快城市开发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为居民生活提供服务,逐步建成以人为本“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区域性居住中心区。

  25、构建大城市骨架。以提高路网整体效率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为重点,着力构建大城市骨架。为炳草岗大桥二期、新密地大桥建设搞好相关协调服务工作。做好“炳巴路[21]”、“炳南路[22]”、“攀弄路[23]”、“黑弄路[24]”和“华南大桥[25]”等路桥项目建设的论证工作,争取纳入上级建设规划。通过交通建设,加快沿线区域城市开发,努力促成由点、线状发展向块状发展转变。 

  26、打造城市新亮点。以“规划设计一流、功能设施一流、区域环境一流”为目标,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明确事权划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炳二区、炳三区、二街坊、建设街等重点区域的开发,分步实施大渡口片区旧城改造,加快沿江生态建设与开发,力争通过一段时间努力,把金沙江沿岸打造成为生态休闲长廊,把大渡口片区打造成为攀枝花的城市新名片,把炳草岗片区打造成为川滇毗邻地区发展的前沿阵地,构建功能分区明显,天清地净,环境优美,商贸发达的城市新亮点。

  27、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协调,积极推动江北片区水、电、气管网公用公益设施改造,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城市建设规划要求,积极开展协调服务,鼓励投资建设一批高档楼宇和独特性建筑,打造城市标志性景观。引导开发商在居民集中的居住区,依法布局配套的小绿地、小游园、小广场、停车场和公益设施,优化人居环境。努力形成“阳光森林城市”的总体形象、淡雅明快的城市主色调、典雅壮观的城市建筑风格。深刻挖掘开发建设历史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内涵和移民城市文化底蕴,把握时代发展气息,体现现代化大城市风格,积极培育、塑造“亲和包容•开拓奋进•追求卓越”的城市文化。

  28、加大社区建设力度。充实和完善社区基层组织,推行社区工作准入制,逐步实现居民自治。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社区建设总体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加大投入力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兴建一批社区服务中心(站)。增加社区工作经费,逐步提高社区干部的待遇,为社区工作有效开展创造条件。完善社区服务网络,扩大社区服务覆盖面。推动居民居住向小区集聚,社会管理向社区集中,逐步实现居民生活社区化。围绕“为民、便民、利民”宗旨,发展一批社区服务实体,进一步丰富社区服务功能。积极创造条件,规划建设一批小广场和公益性文体活动场馆,满足社区居民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健身活动的需要。引导社区居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29、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明确事权,逐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构建规范的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引导项目建设符合城市规划,促进城市布局更加合理有序。加强市容市貌整治,深入实施“美化、亮化、净化、绿化”工程,着力塑造城市形象。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分类指导,加强土地等公共资源的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加强对流动人员的关爱和管理,做好城市无着落人员的救助工作。加强对市民的教育,引导树立良好的城市意识、法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建立完善城区防灾减灾系统和紧急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增强城区整体防护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八、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0、总体要求。按照“五个统筹”要求,把社会事业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加大政府投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3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优化整合辖区教育资源,规划新建、改造提升一批教育基础设施,着力打造一批区域名校,确保“两个增长”,努力实现“双高普九[26]”。进一步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规范和促进民办教育。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扩大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促进一般劳动力向技能型劳动力转变。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社会[27]”活动,构建现代终身教育体系。

  32、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大配合协调力度,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促成攀枝花大剧院、市中心图书馆、大渡口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等标志性文体基础设施尽快开工建设。争取建立东区地掷球基地、沙滩排球冬训基地。拓展社区文体场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发挥各级文化宣传阵地作用,丰富社区、企业、校园等各个层面的群众文化生活。繁荣文艺创作,努力推出体现东区历史文化内涵、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艺精品。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发展旅游文化业、大众娱乐业、体育健身业,培育骨干企业,形成多元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33、大力发展卫生事业。以现有卫生资源为依托,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救助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使居民步行15分钟即可到达社区卫生服务站满足一般性就医需求。关爱低收入群体,开展医疗救助。加强医药价格和收费的监督检查,下大力气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强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确保人民身体健康。

  34、大力发展其他社会事业。统筹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做好国土、审计、监察、体改、物价、统计、质监、信访、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交管、档案、民族、宗教、人防、残联、对台、侨务、保密、“双拥”、国家安全、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防震减灾等工作。

  九、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和谐东区建设

  35、总体要求。紧紧围绕“三个东区”建设,以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扩大就业、理顺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着力点,畅通诉求渠道,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社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

  36、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继续维持低生育水平,优化计划生育服务,降低初生婴儿死亡率、残疾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义务教育以素质教育为重点,职业教育以适用技能为重点,成人后续教育以提高应用能力为重点。人才管理以“三支队伍[28]”建设为重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确保人才数量稳步增长,人才质量稳步提高。

  37、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群众业有所就,每年新增就业岗位6000个左右。规范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居民就业营造良好平台。引导树立新的就业观念,鼓励自主创业,重点解决好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4045[29]”困难人员就业问题。

  38、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职工、行政机关职工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以及全社会利益分配协调机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保护一切合法收入。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注重发挥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努力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方面加大对城乡贫困人口和无力致富人员帮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城乡之间收入和公共服务差距过大问题。

  39、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实施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2008年前基本建成区—街道(镇)—社区(村社)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坚持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配套,建立起广覆盖、多层次、多渠道的区域性社会保险体系,推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保合一,努力实现全覆盖,让人人都享有社会保障。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居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标准,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城乡居民。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机制,加强救灾物资储备,提高对突发性灾害应急响应和救援能力。

  40、广泛开展社会救助。完善扶贫救助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生活质量。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富裕群体开展经常性“送温暖”、捐赠等社会救助活动,引导和鼓励建立社会慈善机构。开展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城镇特困群众解决基本生活、子女上学、医疗、就业、廉租住房和法律诉求等方面实际困难,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就、失业有保、残有所助”。

  41、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信访、妇联、司法、工商、劳动仲裁等方面作用,建立通畅的利益诉求渠道,切实解决在工资拖欠、征地补偿、房屋拆迁、企业改制、部门执法、教育和医疗收费等环节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心下一代成长,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尊重老年人,关心老年人生活。

  42、深化平安东区建设。进一步深化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范工程,健全预防和减少犯罪的有效工作机制。坚持“打防并举,以防为主”,层层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把社会治安作为城市管理重点,常抓不懈,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化解工作,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防止引起社会不稳定。努力探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切实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3、加强民主法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政府决策运行机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行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做好普法工作,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继续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多层次、多样化的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活动。加强科学知识宣传教育,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十、规划的组织和实施

  44、更新发展理念。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把东区发展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动。进一步增强城市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牢固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竞争力理念,牢固树立市场配置资源理念,牢固树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理念。

  45、深化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归根到底靠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推行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简化、规范行政审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宏观调控能力。遵循政事分开原则,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理顺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关系,进一步激活用人机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区对街道、镇财政管理体制,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扩大政府采购面,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投资行为,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管理。配合大企业改制,做好社会职能移交地方工作。

  46、提高开放水平。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与外地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鼓励进口关键设备和技术,提高经济辐射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对外合作,吸引国内外企业来投资兴业。深化地企协作,扩大协作领域,鼓励大企业兴办地方企业。

  47、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坚持“以增量促调整”,把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首要任务来抓。制定和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措施,继续落实全员招商引资责任制。做好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为工业项目建设、第三产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完善银江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华山新技术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搭建良好平台。储备、包装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拓宽招商引资领域,面向大企业,面向非公有制经济,面向发达地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48、推进人才强区战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以提高现代化中心城区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为核心,以建立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为着力点,聚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大力引进智力资源,加快调整人才结构,努力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重点培养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千方百计留住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建立人才创新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创业环境。

  49、优化发展环境。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切实规范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做好规划,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环境优美、卫生整洁的居住环境。综合整治社会治安秩序,努力创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亲商、爱商、扶商、助商氛围,营造更为优质的政务服务环境和宽松的生活消费环境。

  50、狠抓落实和执行。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关键在抓落实,各级各部门都要牢固树立执行观念,提高执行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明确责任,将总体目标、专项目标和年度目标衔接起来,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做好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强化目标管理和督查督办,及时通报情况,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

  各位代表,“十一五”将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东区的关键时期。蓝图已经绘就,战鼓即将敲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万众一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东区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附件:名词解释

  [1]经济总量五年翻番:指2007年经济总量在2002年的基础上翻一翻。这是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提出的阶段性目标。

  [2]WTO后过渡期:指2002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根据有关协议,过渡期为五年,“三年过渡期期满后的剩余两年时间”称之为WTO后过渡期。

  [3]生态环境容量: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受侵害的情况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负荷量。

  [4]三个翻番:到2010年,经济总量、本级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

  [5]四大战略:科教兴区、工业强区、三产富区、环境靓区。

  [6]三个东区:诚信东区、平安东区、生活东区。

  [7]循环经济:是针对高消耗、低利用、高排放的传统线性经济而言,倡导的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要求按照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一个“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抓手和途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8]资源节约社会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其主要内涵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态损耗强度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保护、改善环境为内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9]生产总值:指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地区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这一指标原来被称为国内生产总值,2004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对地方各级这一指标名称作了规范,改为地区生产总值或生产总值。

  [10]区属经济增加值:根据市委、市政府对县(区)域经济考核指标解释,指生产总值扣除攀钢、电力局工业增加值后的余额。

  [11] 科学研究与发展(R&D):指任何一种系统性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全部费用,该指标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就反映出对创造性活动的支持大小。

  [12]恩格尔系数:指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其标准为,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13]国家III类标准:指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其地表水水源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和地下水水源水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III类标准。

  [14]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包装、整理、配送、信息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综合性服务。

  [15]清洁生产:指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风险的一种生产模式。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16]农村三年发展规划:特指银江镇党委、政府制定的,在2005-2007年三年内加快各村、社发展的专项规划。

  [17]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包括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以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

  [19]第三方物流:指由独立型、专业化的物流组织(物流企业),为供应方和需求方提供符合业务程序要求的物料运输、仓库存储、产品配送等各项物流服务,又称合同物流。

  [20]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主要包括:中国情歌的故乡(康定)、摄影家的天堂(新都桥)、中国最美丽的雪山(稻城亚丁神山)、两大世界遗产(三江并流之金沙江、丽江古城)、中国两大香格里拉(稻城、中甸)、香格里拉后花园(得荣)、神奇的东方女儿国(泸沽湖)以及西昌邛海等地。

  [21]炳巴路:由炳三区经市技校,穿过市微波站旁山脊,沿市电力局后山连接巴斯菁的交通干道。

  [22]炳南路:由炳三区经市技校,通过公山湾连接炳草岗大桥和江南三路的交通干道。

  [23]攀弄路:由枣子坪通过马兰山连接瓜子坪的交通干道。

  [24]黑弄路:由炳清线经弄弄沟村到大黑山的旅游干道。

  [25]华南大桥:南山连接市中心医院大桥。

  [26]双高普九:是指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

  [27]学习型社会:是对现代化发展特征的一种理论描述,指在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对人的素质要求提高,人力资源重要性增加,学习成为个人、组织以至社会的迫切需要。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它包括学习型公民、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等内容,要求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和长久性,个人要终身学习和教育,企业要不断学习与变革,国家要始终保持竞争动力和创新活力。

  [28]三支队伍:指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29]“4045”:特指女满40周岁、男满45周岁及以上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审核: 何强   责任编辑: 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