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米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草案)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06-10-27     来源:系统管理员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2006年1月17日在米易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上

  米易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  伟

  第一章  “十五”经济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各族人民,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县域经济民营化、经营城市三大战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十五”计划实施以来,全县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加快,五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4%。“十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22.02亿元,在“九五”末的基础上增长1.5倍,在2002年的基础上翻1番,提前两年实现经济总量五年翻番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也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6.47、1.87亿元,分别以年均19.4%、39.2%的速度快速增长。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资源综合利用步伐加快。

  “十五”期间,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38.1:33.1:28.8调整为“十五”末的23:46.4:30.6。种植业扩大了蔬菜、烤烟及林果类经济作物的面积,畜禽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能源、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建筑建材业、电冶化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五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三、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

  “十五”期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2.4亿元,比“九五”增加34.4亿元,年均增长速度53.4%,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农田水利、生态环境、交通、能源、城乡电网、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进一步加强。

  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末的2549元提高到“十五”末的3576元,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九五”末的6732元提高到8000元,年均增长3.5%;贫困人口脱贫5687人。城市环境更宜人居,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五、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全县进行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县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企改革基本完成,所有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共引进项目195个,引进资金19.4亿元。

  六、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旧城改造和县城新区建设稳步推进,县城道路、供水、供电和排污设施进一步完善,河滨公园改造和景观长廊建设全面完成,城市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

  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巩固“普九”工作成效显著。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成,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合法生育率由“九五”末的92.16%提高到94.0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九五”末的7.35‰下降到4.77‰。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

  民区经济快速发展。民区生产总值由“九五”末的6408万元提高到24437万元,年均增长30.7%;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末的1226元提高到2912元,年均增长18.9%。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末的57%提高到59%。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成效显著,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统计、人事、气象、民政、民宗、地方志、司法行政、信访、档案、保密、妇女儿童、残疾人保障等其它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十五”期间,尽管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1)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与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2)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较低。(3)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还很艰巨。(4)发展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5)人才队伍的建设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弱。

  第二章  “十一五”面临的发展环境、机遇及条件

  一、发展环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中上收入国家迈进。四川省也将在“十一五”期间整体上从工业化初期阶段转变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将带动西部地区国民经济实现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显现,继续深化改革的难度加大,区域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进入高增长期,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就业、收入分配、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社会稳定等各种社会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发展机遇及条件

  “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央将在政策、投资等方面继续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省“十一五”规划中把攀西地区列为“适度保护区域”(指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好、具备一定程度上聚集经济和人口的区域),攀枝花市“十一五”规划中也把米易安宁河流域的湾丘—攀莲—垭口产业带列为“重点开发区”,将在项目、特色产业上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县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的连续投入和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开始形成,农业产业化逐渐起步。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工业集中区的建设,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搭建平台、拓展空间。交通、城镇、旅游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传统服务业的优化升级及现代服务业的扶持培育,将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城镇建设、生态环境、旅游、社会事业等方面的一批项目的实施,将为经济发展起到支撑和拉动作用。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进,行政效能的提高,将为“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第三章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扩大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资源深度开发为支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整体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工业强县、经营城市、科教兴县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米易。

  二、发展目标

  按照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未来五年,要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高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依靠科技进步和效率提高来实现米易发展的新跨越。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一)经济发展目标:以建设攀西地区的特色经济强县为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坚持做大总量、做优质量,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8%,2010年达到50.3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355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1亿元.

  (二)结构调整目标:2010年,形成以农业为基础,优势产业为先导,工业为支撑,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为14.8:55.2:30。

  (三)城镇发展目标:以建设最宜人居的山水园林小城市为目标,加快县城新区、旧城改造和中心集镇建设步伐,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27%以上。

  (四)可持续发展目标: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建设秀美山川。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森林覆盖率达到62%,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

  (五)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逐年加快。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400元以上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幅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地方志、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六)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十一五”期间,规划实施重大项目98项,总投资93.5亿元,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城镇建设、旅游、社会事业等方面。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拉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七)招商引资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县招商引资额度每年达到10亿元以上。

  第四章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优化工业布局,培育产业集群,建设特色工业强县。

  “十一五”期间,依托县域资源,着力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以钒钛磁铁矿资源深度开发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核心,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中具有关键作用的项目,建成以钒钛磁铁矿采选、钒钛新材料和特种优质钢材为主的特色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黑色金属矿采选、电冶化工、建筑建材、能源、农副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特色工业强县。

  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5.59亿元、工业增加值25.32亿元以上,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3%以上;培育扶持5户销售收入上10亿元、10户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具有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的企业。

  (一)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围绕白马、青杠坪、潘家田、黑谷田和夏家坪、马槟榔、杨家湾钒钛磁铁矿的开发,以白马、垭口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形成钒钛磁铁矿采选业集群。到2010年,建成国内重要的钒钛磁铁矿采选基地,实现年产500万吨铁精矿、60万吨钛精矿、400万吨球团,实现工业产值37亿元。

  (二)电冶化工业:通过实施非高炉还原综合回收新流程,全力构建从铁精矿到还原铁、钒渣、钒铁、特种钢产业链和从钛精矿到富钛料、钛白粉、钛功能结构材料、钛合金等产业链。到2010年,建成以钛白粉、海绵钛、钛铁、钒铁、特种钢铁等为主的钒钛钢铁新材料加工基地,实现工业产值29.09亿元。

  (三)建筑建材业:依托丰富的花岗石矿、石灰石矿资源,以长坡工业集中区为载体,构建石材、水泥等建材加工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使石材的加工利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鼓励现有水泥厂采用新型生产工艺。到2010年,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石材加工集散、贸易基地,实现年产花岗石荒料7万立方米、板材200万平方米、水泥30万吨,实现工业产值3.5亿元。

  (四)能源产业:以安宁河干流和楠木河流域梯级开发为重点,“十一五”期间完成小三峡电站、城南电站、乌龟石电站、楠木河梯级电站及其它小水电开发和建设。到2010年实现电力装机容量13万千瓦以上,实现工业产值4亿元。

  (五)农产品加工业: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构建以烟叶、糖料、果蔬为原料的农副产品初级加工和专业加工产业链。“十一五”期间力争烟叶复烤厂落户米易,建成果蔬加工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到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2亿元。

  二、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期间,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思路,全力做好建基地、扶龙头、抓市场、创品牌、强基础工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优化资源配置,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以蔬菜、烤烟、特色林果业和养殖业为重点,调整粮经、种养比例,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做强做大特色产业。

  一是全面推行蔬菜、烤烟标准化生产,全力打造优质蔬菜品牌和“金攀西”优质烟叶品牌。到2010年,蔬菜设施栽培3万亩,实现产值3.5亿元;烤烟10万亩,产量30万担,实现产值1.5亿元。

  二是大力推广科学养殖新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到2010年,实现生猪、牛、羊分别出栏25、2.3、24万头(只),实现水产品1万吨,实现养殖业产值4.8亿元;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3%以上。

  三是加快特色林果业的发展,重点发展晚熟芒果、冬春枇杷、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木。到2010年,发展晚熟芒果2万亩、冬春枇杷3万亩、早熟梨2万亩、干果6万亩、麻风树11.8万亩。

  (二)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扶持壮大华森公司、绿生公司、春绿公司、烟草公司、平大公司等企业,培育一批以果蔬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攀西农产品交易中心等流通体系的建设,加快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的发展;二是努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专业化、系列化服务,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三是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一是全面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计划”工程,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劳务输出实行统一组织和规范管理,实现劳务输出由无序向有序、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变,使劳务人员输得出、能致富。到2010年,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0人。二是改变单一输出模式,走“对外输出、就地转移、回乡创业”相结合的路子,积极为外出回乡的农民打造“二次创业”的发展平台,使他们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领路人。三是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让农民失地不失业。四是以农家院落为基础,培植乡村旅馆,在安宁河沿线大力发展冬季避寒度假旅游。

  (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重点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系,逐年减少乡(镇)债务,激发农村活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财政性资金的投入,改善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三、以打造精品旅游区为重点,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按照以特色定规划、以规划促开发、以开发出精品、以精品树形象的发展思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努力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国家级皮划艇激流回旋竞训基地为中心,推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争取承办更多的国际、国内训练和赛事,聚集人气,发展赛会经济,全力打造“阳光•休闲•运动”品牌,推动生态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深度开发龙潭溶洞风景区,开发建设海塔风景区、二滩风景旅游区、白坡山森林公园等,把米易建设成为集“阳光、生态、运动、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具有南亚热带山水园林风格的精品旅游区,并通过交通网络,把米易的风景区与攀枝花、凉山州的其它景区连接起来,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充分利用米易县高速公路三个出口和铁路站点多的优势,打通与周边县的联络通道,建设以攀西农产品交易中心为枢纽,丙谷、普威、白马、长坡市场为支撑点的农副产品、工业产品、仓储物流、流通骨干网络和对外辐射力较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促进流通业的快速发展。

  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以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扩大就业为目标,在主要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逐步实现传统服务业的优化升级;积极培育和扶持现代服务业,加快金融、保险业和会计、法律、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步伐,积极发展房地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社区服务业和物业管理业,不断提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按照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发展县城和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特色优势、规模优势的普威、丙谷、白马、垭口、湾丘、得石中心镇,增强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集聚,努力使城镇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平台。

  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网点的建设,扩大乡级、村级“农家店”的网点建设,提高农村的商品质量,扩大农村消费,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攀西农业综合开发、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安宁河堤防整治、小流域治理、国土开发、基本烟田烟水配套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农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道路改造、农村能源建设和扶贫开发进程。实现山水田林路气综合治理,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业集中区建设:坚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和节约用地、经济、高效、实用的原则,切实做好白马和垭口工业集中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依据规划,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方针,积极探索多方参与集中区建设的融资途径和渠道,逐步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转变,积极吸纳国家资本、社会资本、个人资本投资建设工业集中区,采取分步实施,滚动开发的办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工业集中区的框架,构筑便利的硬环境,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交通建设:以加快对外大通道建设为重点,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积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确保西攀高速公路按计划推进和完成湾丘、青杠、米易、丙谷火车站改造;加强与周边地区交通通道、县乡公路和二滩库区码头建设。到2010年,打通米会路、米盐路、德盐路,形成县际之间的快速通道;实现所有通乡镇的公路为水泥路或油路,50%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乡(镇)客运站点和二滩库区码头全部建成。

  (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最宜人居的山水园林小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城镇总体规划,强化规划管理,加快建设和完善县城道路、供电、供水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增强城市功能;加大县城绿地及视野区绿化建设力度,提高县城绿化覆盖率,向山水园林城市迈进;按规划推进旧城改造、县城新区建设,不断改善居民居住、生活条件;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积极探索城市建设资本运作模式,在政府调控和市场的作用下,通过招拍挂、转让、出租、组合等各种方式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运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获益、盈利,解决城市发展的资金困难。“十一五”期间,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2010年,县城城区面积达到3.52平方公里,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8%,城镇化率达到27%以上。

  (五)电源电网建设:在加快安宁河干流和楠木河流域电源开发的同时,进一步完善110kv电网结构,实现与周边县的电能相互交换,积极筹建220kv骨干网架,不断提高我县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六)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以提高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为重点,完成80%的县乡有线电视光纤联网光节点后的分配网改造,初步建成750兆赫的HFC宽带信息网,积极推动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办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能力和质量。到2010年,全县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7%。

  (七)通讯信息网络建设:加强电信基础网络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网络覆盖。以向低收入和高成本地区用户提供普遍服务为目标,充分挖掘农村通信发展的潜力,积极开拓农村通信市场,拓展电信业的发展空间。以“建设现代化邮政,满足社会需要”为主线,加强邮政网络建设,逐步完善以邮务类、邮政金融类、速递物流类为主体的邮政综合业务体系。“十一五”期间,移动用户、固定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邮电通信业务总量的年增长率分别保持在15%、10%、20%、25%。

  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科技:全面贯彻落实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即“一抓一”责任制,加大科技的投入,构建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科技投入体系,引导、鼓励企业建立科研机构,积极引进新技术,不断转化和再创新,在农业、工业和社会发展领域产生一批技术含量与推广应用价值高、经济前景好的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十一五”期间,实施科技项目150项以上,实施与引进转化科技成果及其他关键技术30项以上,产生自主知识产权技术5项,建立工农业产品质量技术标准6个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实现零的突破。加强农村、社区科普工作。2010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

  (二)教育、人才: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逐步建立面向城乡的劳动培训平台,创建学习型社会。切实抓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和完善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机制,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急需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调整人才结构,增加人才总量。到2010年,学前三年教育幼儿入园率达到60%,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9.5%,小学、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5%、2%以内,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80%以上,高考录取率达到70%;米易中学力争达到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办学水平,创建市级示范学校5所(初中3所、小学2所);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总量达到13000人。

  (三)卫生: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城乡卫生体系建设,2010年基本建立功能与设施配套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狠抓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人畜共患疾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以乡镇为单位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传染病发病率较“十五”末下降20%。认真贯彻落实米易县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严格控制医疗事故的发生。全力创建省级中医工作先进县,县中医院达到全省县级精品中医医院标准。完成县医院、县中医院、县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和乡(镇)卫生院的新、改、扩建,积极争创省和国家级卫生城市。

  (四)人口与计划生育: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目标,继续深入贯彻计划生育“一法三规一条例”,全面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认真落实部门职责,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实施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程、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工程、生育文化建设工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程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合法生育率稳定在93%以上;全县基本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

  (五)就业、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十一五”期间,逐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培训机制,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强化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和开展劳务输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医疗保险覆盖面,增加基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确保2010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5%,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县、乡(镇)、居委会三级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建设,认真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加强社区老年服务设施、活动场所和乡(镇)中心敬老院的建设,加快福利事业的社会化进程。

  (六)体育、文化:认真抓好体育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完成400米标准田径场、多功能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训练房及附属设施的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体育之乡”称号。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建设米易县文化艺术中心和河西、城北社区文化广场,引资修建“米易影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工作;加强地方志工作,完成续志、年鉴的编纂出版发行;加强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文化市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建国家级“民族文化之乡”。

  (七)民区经济:整合民区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民区公共事业的投入,发挥资源优势,形成民区特色的“生态农业富民、绿色工业强乡、第三产业添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到2010年,实现民区生产总值48874万元,年均增长14.9%;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年均增长11.4%;民区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八)扶贫开发及以工代赈工作:以“一体两翼、整村推进”为重点,开展新村扶贫、劳务扶贫、产业扶贫、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以工代赈)工程项目建设,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及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十一五”期间,实现贫困人口脱贫5961人。

  (九)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高效利用资源,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水、森林、矿产、生物、土地等各种自然资源,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森林覆盖率达到62%,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1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50%、100%、45%、75%。

  第五章   发展的空间布局

  实现发展目标,完成发展任务,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区域空间。按照优化产业布局与发挥区域特色,实现区域合理分工与优势互补有机结合的原则,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合理划分功能区,实现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功能分区

  根据米易县在全市发展空间布局中的地位及我县“十一五”战略目标、任务,立足本县的自然、经济地理状况,以及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现有发展水平,将全县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

  (一)核心经济区:主要指具备较好资源、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和较强的经济、人口聚集能力的区域。区域范围包括安宁河流域的湾丘—攀莲—垭口产业带。该区域地处我县腹心地带,集我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工业集中区为一体。按照“城乡一体、率先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拓展城镇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白马、长坡和垭口工业集中区的建设步伐,发挥产业聚集作用,加强“三废”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开发水能资源,积极发展能源产业;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在大力发展粮食、蔬菜、水果的基础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产品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力打造“阳光、运动、休闲、观光”精品旅游线路。使人口、经济向该区域聚集,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强的吸引、辐射作用,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重点开发区:主要指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好,具备一定程度上聚集经济的区域。区域范围指资源富集的中山地区。按照“发挥潜力、快速发展”的思路,合理开发钒钛磁铁矿、花岗石矿等矿产资源,积极发展烤烟、甘蔗、蚕桑、水果和畜牧业,大力开发小水电。整合区域优势,使本区域成为我县又一经济增长带。

  (三)生态经济区:主要指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差,经济和人口聚集力有限的区域。区域范围主要在我县高山地区。按照“生态优先、脱贫致富”的思路,加强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烤烟、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和旅游业,大力开发小水电,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对该区域的贫困地区,要采取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的投入,促进人口有序转移,实现生态与脱贫双赢。

  (四)生态保护区:主要指自然植被保存完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而经济极为落后的高寒地区。区域范围包括米易县西北部的高寒地区。该区域重点要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涵养水源,增强自然调节功能。逐步引导该区域内人口向外转移,适度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中药材和土特产品为重点的多种经营。

  二、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为实现人口、经济、生态三要素在空间布局上的协调和均衡,必须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和约束机制。一是利用国土资源规划修编的机遇,做好工业集中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奠定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基础。二是实行土地区域分类管理,土地供给合理倾斜;三是加强投资的功能分区定位的指导,按照有利于实现区域主体功能的目标安排;四是制定鼓励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的政策,引导人口平稳转移;五是逐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增加对生态经济区和保护区的投入;六是改进目标管理,对不同功能区的考核要各有侧重。

  第六章  主要对策和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米易跨越式发展。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统一对加快发展的思想认识,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要瞄准先进发达地区,以超常规的胆略和勇气,树立跨越式发展的观念,动员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率领下,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推动米易经济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二、全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是坚定“工业强县”目标不动摇,推动工业经济大发展。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全力构建三条产业链(即:从铁精矿到还原铁、钒渣、钒铁、特种钢产业链;从钛精矿到富钛料、钛白粉、钛功能结构材料、钛合金等产业链;石材加工产业链),积极培植拥有核心竞争力、扩张前景好的龙头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形成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和石材加工产业集群。二是突出特色、扩大规模,重点发展蔬菜、烤烟、水果(早春枇杷、晚熟芒果)和养殖业等优势产业,把特色农业发展成优势农业。三是认真贯彻落实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制度创新,为民营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扩大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投资和向农业领域发展,积极引导民营经济扩大经营规模,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

  三、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严格依法行政,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政府的主要精力集中到加强战略研究和中长期规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健全和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调节社会分配,努力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和生产力的优化配置,增强服务功能等方面上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建立健全利益均衡、利益表达、利益分配三大机制,让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米易。

  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米易。

  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努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一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全面实行节约战略,开展覆盖全社会的节能活动,千方百计节约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节约用地,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二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再生材料使用。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行强制性淘汰制度。同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完善企业环保自我约束机制,抓好重点行业的污染控制,实现达标排放。三是以降低资源消耗、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完善资源回收利用制度为重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和绿色产业。四是继续搞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安宁河堤防整治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严格控制农村污染,重点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强化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和噪音污染防治,完善城区园林生态系统建设,加快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力争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五、全面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做大总量、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手段。认真贯彻“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方针,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努力营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高效服务的政务环境和发展氛围,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和工作思路,突出产业招商,坚持规模招商,注重挑商选资,瞄准大企业、大集团,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在资源综合利用中处于关键环节的工业项目,着力引进一批对完善城市功能、推动旅游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项目。通过强有力的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优势产业、重点项目招商的新突破,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六、实施人才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开展以“争创人才开发先进单位,创造一流人才环境;争当优秀人才,创造一流业绩”为载体的人才工作“双争双创”活动。全面实施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一起抓;以深入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为主线,创造性地做好盘活存量人才、开发实用人才、引进急需人才、造就拔尖人才、激活各类人才为重点的人才开发“双五工程”,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配置人才资源,引进解决发展瓶颈、促进产业升级的专业技术人才,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和择业机制,创造一个理想的人文环境,推进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为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和合作,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七、建立健全应急机制 增进公共安全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遏制重特大事故和减少一般事故为重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和综合协调监管机制,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进安全生产法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进程。同时,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提高政府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加强气象服务、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公检法司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提升全县人民的安全感,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八、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和新载体,加强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使群众有反映和申诉问题的途径,有效缓解和疏导矛盾,提高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增强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力倡导公民道德意识和规范,努力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弘扬体现和谐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合作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选择权。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原则,强化司法保障和法律监督,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体系,充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政府工作法治化,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行政,从严治政。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县人民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九、提高规划执行力,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是县委、县政府未来五年宏观战略的具体体现,是全县人民未来五年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必须把规划作为政府重大决策和审批核准项目、政府投资的依据,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规划的执行力,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同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搞好规划的中期评估,促进规划作用的发挥,使规划的实施逐步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全县人民要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米易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