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原藏乡 谱一曲绿富美之歌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0-12-12     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色达县生态脆弱区治理后期管护。(色达县林草局供图)

炉霍县林草局技术人员检查杏树病虫害情况。(炉霍县林草局供图)

炉霍县斯木俄米脱贫攻坚造林专合社组织村民下苗,准备栽种。(炉霍县林草局供图)

色达县沙化治理成效显著。(色达县林草局供图)

治理前

治理后 色达县亚龙乡上邱果村沙化治理对比。(色达县林草局供图)

治理前

治理后 炉霍县充古乡荒山造林对比。(炉霍县林草局供图)

  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这里高山林立、峡谷纵横。在甘孜州中北部,有一对生态基础类似的“兄弟”——炉霍县和色达县,两县同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同时,两县又是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的核心地带。受全球气候变化、森林资源过度采伐、草原超载放牧、鼠害加剧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林草植被遭到破坏,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湿地萎缩、水土流失加剧等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一度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制约。

  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在省、州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两县积极行动起来,因地制宜、持续深入开展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尤其是2017年以来,两县紧紧抓住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机遇,成立脱贫攻坚造林专合社承接项目,走出了一条生态治理和脱贫增收的双赢之路。

  用花草树木“扮靓”昔日荒坡荒地,让甘孜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炉霍县和色达县,正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用力,在高原藏乡谱写一曲“绿富美”的壮丽之歌!

  □大强

  植绿

  在生态脆弱区广种云杉杏树,昔日荒山变身“绿色海洋”

  深秋,走进炉霍县占地47.55万亩的卡莎湖自然保护区,好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图景——阳光下,数不清的野鸭、水鸟在波光粼粼的湖面游来游去、悠闲觅食,成群结队的鱼儿在清澈的湖水中上蹿下跳,欢快嬉戏。

  “将来会有更多的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嬉戏玩耍。”站在湖边,炉霍县林草局技术员姚闯做出这样的判断,依据就在湖边的荒坡上。放眼望去,过去两年种下的1000多亩云杉一片葱翠。“这些云杉将对湖周边水土起到稳固保持作用。”

  几年前,当卡莎湖片区还未被列为自然保护区时,湖周边区域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活动影响,出现了明显的湿地退化迹象。“以前水要淹到寨子那边,动物鸟儿比现在多多了。”附近一位村民回忆。

  全力遏制卡莎湖湿地退化,2018年至2019年,炉霍县依托实施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在卡莎湖周边荒地种下成片云杉,将整个湖区保护起来,形成了如今的“森林湖”景观。“规划已经做好了,明年湖周边所有宜林区域都将种上云杉!”姚闯说。

  炉霍县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极寒、干燥的气候让这里的树木难以生长。而从青海同纬度、同海拔区域引进的这种云杉,则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

  通过广泛种植云杉等耐寒、耐干植物,近年来,炉霍县深入实施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成效初显:2017年新建护岸林带1000余亩,治理中度沙化土地14000亩,生态产业培育新建俄色茶种植基地2200余亩;2019年湿地周边植被恢复1700余亩,宜林荒山造林8300余亩,昔日荒坡变身“绿色海洋”。

  类似的转变也在色达县发生。

  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造林禁区”的色达县,每年11月至次年三四月处于冰霜期,有的年份5月仍在下雪。加之近年来,部分地区受过度放牧等人为活动及严重鼠害影响,荒漠化突出。“曾经冬季风大时,走在路上都能感受到风中有沙粒。”色达县林草局副局长杨小鸿回忆。

  如今,在色达县亚龙乡扎穷村,2018年栽种的1050亩云杉长势良好,像是给整片山林铺上了绿色的毛毯,45000株云杉成活率达到95%。

  “过去,这片山林就像对面的黑土滩地。”指着对面光秃秃的阳坡(阳坡由于过度光照,属于非宜林区),色达县林草局技术员赤橙说,土壤表层脱离后,露出下面的黑土,是沙化严重的一种表现。

  近年来,色达县采取林草结合、综合治理等措施,全力推进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等重点工程项目,在沙化土地整治、防风林带建设、植被恢复以及天然草原改良等方面,累计完成治理面积25.6万亩。

  特别是连续3年实施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土地沙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植被恢复逐年向好,并在县城至洛若段初步形成了森林植被带。今年2月,色达县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

  “经过两个寒冬,它们已经成活了!”指着扎穷村的这片云杉,赤橙说,为了防止牲畜、人类进入项目实施区域破坏云杉,区域周边安装了防护栏。“三分建,七分管,色达县采取围栏封育、补植补播、鼠虫害防控、人工管护等措施,确保了工程建设成效。”

  富绿

  组建造林专合社承接项目,保护生态的同时促进脱贫增收

  风雪将至,色达县亚龙乡扎穷村防风林进入养护关键期。这几天,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意勒,每天都在防护林周边转,查看有没有人和动物进入破坏植被,以及有没有虫害、缺水等现象。

  作为色塘脱贫攻坚造林专合社的成员之一,意勒和专合社其他几位贫困户担任这片防风林的日常巡护工作,并获得相应酬劳。

  依托草原治理、植树造林等项目的推进,色达县从2018年起陆续分片区组建了5个脱贫攻坚造林专合社,通过分级管理、分级培训,吸纳470多人加入到生态建设的队伍中,其中大部分社员是贫困户。

  “村民完成植树任务后,一天劳务收入保底有200元。”色塘脱贫攻坚造林专合社联系人张强说,项目由村民完成,专合社采取项目总承包和计件管理办法,务工收益全部归村民。如此一来,农牧民群众一心一意投入到造林工程上,就地转变为“生态工人”。

  3年来,色达县5个专合社共承建项目11个,完成投资8574万元,完成治理面积23.51万亩。2018年,4个专合社共340名群众参与,劳务收入746.7万元,人均实现增收2.19万元。

  以造林专合社带动脱贫增收,炉霍县也从中获益良多。

  “过去这片山白天晒太阳、晚上晒月亮,没有经济效益。”在炉霍县斯木镇俄米村成片的杏树林里,斯木俄米脱贫攻坚造林专合社负责人苏兰章颇为感叹,如今,两年前种下的杏树比人还高,不仅是风景,也带来“钱景”。

  炉霍县以国道350沿线布点,利用荒山荒坡、田边地角,实施虾拉沱片区及新都镇人工造林(杏花村)项目,通过议标形式确定各脱贫攻坚造林专合社中标,让群众参与造林、管护等各个环节,项目覆盖2镇1乡15个村794户3760人,其中贫困户168户708人,为项目区农牧民增加劳务收入约260万元,为当地群众人均增收690余元。

  “杏花村项目实施期1年,管护期两年。”炉霍县国有林保护管理局局长陈丽说,项目后期抚育管护优先安排贫困户和贫困群众。两三年后将大量挂果,打造杏仁药用及食用产业、乡村旅游业。

  不止“杏花村”,近年来,炉霍县通过实施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为农牧民提供22.88万个劳务用工,支付劳务报酬2288万元。

  推动专合社顺利施工,除了资金投入外,科技扶持也很重要。

  在新都镇阳山造林过程中,炉霍县首次采用引水、筑池、排网灌水的方式,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涉及种植的杏树2000亩14.8万株。甘孜州林草局还派出技术人员,对炉霍县林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涉及打点、整地、施肥、下苗、栽植各个环节。

  针对气候条件恶劣、土壤肥力弱等特点,色达县林草局技术人员反复研究、试种牧草,为每一块退化草原制定专属治理方案,根据草原退化的程度,以燕麦、老芒麦、披碱草按一定比例混合,进行补播。

  同时,色达县还加大鼠患治理力度,实现了绿色、高效生态修复。以亚龙乡下邱果村为例,2018年至2019年种下的4万多亩草地,经3-5年后可进行轮牧。

  拓绿

  持续巩固生态治理成果,让绿色铺满高原大地

  “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炉霍县林草局局长多吉说,通过3年来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实施,炉霍县鲜水河流域和卡莎湖湿地修复与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据调查,全县仍有3.6万亩的低产低效林,生态治理仍任重道远。

  对此,炉霍县将继续加大投入,积极统筹推进人工造林、生态治理、沙化治理、湿地修复等林草生态修复工程,因地制宜推动低产低效林改造,加强监管,巩固治理成效。具体包括四项重点:大力实施营林绿化工程,加快脆弱地区生态治理,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和产业扶贫,加快项目落地落实。

  今年,炉霍县将继续实施以卡莎湖湿地修复与保护区域的综合治理,以鲜水河流域为区域的综合治理。同时,持续推进以县城为中心的植被恢复,建设炉霍县森林城市。“目前,我们已完成地块的初步选定,计划恢复植被8000余亩,修复卡莎湖湿地1000余亩,正在进行设计招标工作,计划明年3月进场施工。”多吉说。

  在色达县林草局局长降拥彭措看来,该县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形势依然严峻。“色达县草原面积达1300余万亩,目前我们的治理区域只能算是冰山一角。”未来,色达县一方面将对现有的治理成果进行巩固提升,另一方面将积极争取相关项目,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因地制宜治理更大区域。

  按照计划,色达县明年将在霍西乡建设一个占地26亩的育苗基地,可为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等生态治理项目提供种苗,以降低项目实施成本。同时,色达县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部门的联系,凝聚合力,不断把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工作引向深入。

  炉霍县、色达县近年的奋进与转变,是整个甘孜州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缩影。由于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加之生态治理起步晚、底子薄、欠账多,很长一段时间里,甘孜州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面临诸多难题。

  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十三五”以来,甘孜州以“大规模绿化全川·甘孜行动”为统揽,大力实施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湿地)工程,努力构建“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立体生态格局,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十三五”期间,甘孜州总投入超60亿元,围绕草原治理、植树造林、湿地修复,推动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及“河变湖”湿地工程。全州退化草原面积减少592万亩、累计完成中央造林补贴20.38万亩、保护湿地面积1091.4万亩,为全州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以来,全州组建脱贫攻坚造林专合社152个,共吸纳6739名群众加入专合社,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社员5536名。通过绿化造林等工程建设向造林专合社倾斜,2018年至2019年全州脱贫攻坚造林专合社参与实施林草工程项目105项(个),累计承接造林任务31.95万亩,累计获得劳务收入4386.27万元,人均获得劳务收入达7923元。

  朝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目标,甘孜正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