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差之间书写“水文章”

——攀枝花水利工程建设见闻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3-05-16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攀枝花灌区工程抽水蓄能电站示意图。 (市水利局供图)

  入夏天气炎热,人和动植物的需水量增大。当你问攀枝花缺水吗?会得到“不缺”和“缺”,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却又都是正确的答案。

  攀枝花境内金沙江、雅砻江环绕,年过境径流量1100多亿立方米,自然不缺水。然而,攀枝花市防汛抗旱办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4.59万亩,受旱人口2.8万人。

  攀枝花为何缺水?“攀枝花老百姓居住和生产生活的地方大多高于金沙江和雅砻江水位线。”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徐显德说,攀枝花不缺水,缺的是水位。换句话来说,全市只有靠近江边的极个别地区能用两江的水,通过提水浇灌农作物。

  为此,多年来,我市持续在山间修建塘库等水利设施,把降雨积蓄起来,实现“高水”解“低渴”。

  眼下我市正全力推进的“攀枝花灌区工程+抽水蓄能+新能源开发”三结合项目,就是对传统的一次“颠覆”。该项目把金沙江江水从900多米抽到1500多 米高的水库,大部分用来发电,小部分用来灌溉,不仅绿色低碳,还实现了“低水”解“高渴”,让“水低人高、水低地高,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成为历史。

  徐显德介绍,三结合项目涉及攀枝花市20%以上国土空间,覆盖全市70%以上人口,覆盖区域贡献全市70%以上GDP。攀枝花又将在落差之间书写新的“水文章”,项目建成后,攀枝花抗旱将由被动变为主动。

  “高水”解“低渴”

  建成水利供水设施4.2万处

  入夏,攀枝花天气炎热。5月9日,位于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的塔拉鲊水库已完全干涸。据当地村干部介绍,该水库总库容20.4万立方米,从去年12月就一直处于干涸状态,雨季时能蓄水到一半多,雨季过后能坚持两到三个月,“这里的水主要是用于生产,村里的生活用水主要依靠深井。”

  与此同时,一个净扬尘910米的太阳能提灌站正加紧施工,预计5月底投用。“工程主要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林业灌溉和森林草原防灭火用水。”徐显德介绍,该提灌站设计灌溉耕地1120亩、林地500亩,年供水量为31.24万立方米,泵站设计取水量每小时142立方米,日均提水量852立方米,工程建成后遭遇干旱时基本能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求。

  “抗旱,归根结底是解决水源的问题,水利部门已经与干旱战斗了多年。”市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科负责人普玉浩介绍说,地处横断山区、川滇交界的攀枝花,因水低地高、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总体呈“旱涝并存、旱涝急转、北涝南旱”的状态。

  普玉浩进而介绍道,攀枝花主要是季节性、工程性缺水严重,年降雨量600毫米至80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至2500毫米,是降水量的3倍,旱季长达185至278天,春旱发生率高达98%,春夏连旱发生率达75%。

  过去5年,攀枝花年均争取水利资金3亿多元、救灾资金1000多万元。2022年争取抗旱救灾资金2739万元,实施项目331个,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 建成水利供水设施4.2万处,总蓄引提水能力达15.1亿立方米。针对季节性人饮困难区域,建成泵站475座、水厂121个、抗旱备用井8093处、塘坝窖池3.1万口、渠系1509公里,43.7万农村居民实现集中供水,6.87万人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

  “低水”解“高渴”

  三结合项目破解抗旱保灌难题

  攀枝花的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只要有水,荒山也能变成“花果山”。

  以米易县雷窝村为例,该村曾是米易县“四大干旱村”之一,过去干旱缺水,村民们大多只能在山坡上种植传统作物,收入微薄。2018年底,马鞍山水库通过下闸蓄水验收,潺潺清流通过10多公里的沟渠,绕过2座大山流进雷窝村,村民们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了。

  “以前,村里葡萄种植面积只有1000多亩,到了今年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达2500多亩。”雷窝村村委会副主任林明丰说,过去干旱时,大家从安宁河拉水用,一车大概300元钱,每立方水大概30元钱。现在缺水问题得到缓解,村民们种植葡萄,收入基本翻了一番。

  “马鞍山水库的水也不能说100%解决我们村的水源,但是解决了80%的水源。”十组组长张彩玲说,连接水库和村子的,是一条10.5公里的干渠。干渠要经过丙谷镇芭蕉箐村、橄榄河村、沙沟村、小河村,最后到达雷窝村,各个村子通过支渠接水。经过协商,水库按照排好的顺序向几个村子供水,雷窝村每周要等到周四或周五才能有水送过来,村里支渠上游接水后才有水,其他时候下游就会出现没水的情况。

  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支持攀西经济区走特色发展之路,以更大力度促进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打造“天府第二粮仓”。

  如何为土地“解渴”?经过多番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攀枝花灌区工程+抽水蓄能+新能源开发”三结合项目应运而生。

  徐显德介绍,三结合覆盖范围约1600平方公里,涉及攀枝花市20%以上国土空间,覆盖全市70%以上人口,覆盖区域贡献全市70%以上GDP。其中,攀枝花灌区工程静态投资约64亿元,工期64个月,建成后年供水量1.3亿立方米。去年,辅助工程已经开工。

  “这个项目建成后,通过18座泵站和420公里隧洞、管道输水到各灌区,可彻底破解攀枝花市金沙江以南和盐边县南部区域工程性缺水难题,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7万亩,进一步提升保障36.5万城乡人口供水。”徐显德表示,为了能得到更多支持,目前该项目正在根据评审会专家审查意见加快可研报告及前置专题的修改、完善等工作,全力争取进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中期调整的大盘。(范粒新 刘健锋 记者 晏洁)

审核: 刁琴   责任编辑: 代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