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攀枝花市委关于贯彻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1年7月25日中国共产党攀枝花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三个圈层”联动发展,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中共攀枝花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体会议就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增强推进创新驱动引领攀枝花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紧迫感

  (一)深刻领会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创新已经成为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对创新发展作出战略性擘画和系统性部署,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将其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新时代,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使命。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重大任务来抓,明确支持攀西经济区加快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提升钒钛、光热等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水平;明确支持聚焦钒钛资源等领域重大科技需求,组织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明确支持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攀枝花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

  作为因三线建设而生的新兴工业城市,科技创新是攀枝花从无到有的本底和与生俱来的基因。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史就是一部以科技创新引领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是攀枝花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是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推动“三个圈层”联动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支撑,必须更加注重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紧紧依靠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准确把握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全面落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大力弘扬“三线精神”,围绕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攻关、新技术新产业引进和培育、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锚定打造川西南滇西北区域创新高地的定位,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努力在要素集聚、产业引领、科技服务、创新生态上下功夫,进一步增强攀枝花科技创新的开放度、活跃度、融合度和集聚力、辐射力、引领力,带动我市经济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一手抓科技攻关,一手抓成果转化;一手抓自主创新,一手抓协同创新,着力解决创新主体数量不足活力不够、创新人才总量不足结构欠优、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创新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加快把战略资源优势、良好生态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优势。“十四五”时期要大幅提升攀枝花在全省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打造区域创新技术策源地、创新要素集散地和创新成果转化地。提升区域综合创新能力,保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稳步增长,科技创新综合水平和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稳居全省前列。整合科技资源,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平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水平科研机构、领军型创新团队,催生一批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突破一批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十三五”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持续增加,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攀枝花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努力提高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一)培育建强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创建钒钛研究设计院、国家钒钛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国家钒钛制造业创新中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争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四川省创新示范企业。加快推进全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建共享。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提升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能力,设立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构高效、用人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龙头企业引领、高校和科研院所协作、中小微企业参与、产业上下游配套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联合体建设。

  (二)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争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支持,加大钒钛磁铁矿资源深度开发基础研究力度,为钒钛产业科技进步提供源动力。鼓励攀枝花学院、攀钢研究院等联合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四川),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出更多原创性成果。围绕钒钛钢铁新材料、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绿色高质高效等创新方向,大力开展钒钛新材料应用基础、应用场景拓展等研究。

  (三)加快钒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全产业链,围绕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钛及钛合金高端制造、钛化工清洁生产、钒钛新能源材料制备等重点领域,梳理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清单和“卡脖子”技术清单,推进联合攻关。鼓励科技型企业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攀西试验区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等项目。瞄准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石油化工、轨道交通等领域和消费升级新需求,突出钒钛磁铁矿资源高效率、低成本、高值化利用,整合科技力量推进重点环节技术突破。加快推进高钛型高炉渣提钛产业化,开展高端钒钛产品开发及应用、低成本短流程制备钛合金工艺研发与产业化、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新流程工业示范,着力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围绕轻量化装备、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等,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鼓励有关企业参与军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生产。支持企业组建产学研联盟,整合国际国内科技资源开展重大关键性技术攻关,开展工艺技术、生产装备挖潜改造,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发挥钒钛产业标准化引领作用,紧扣市场需求、行业特性精准制(修)定差异化产品标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依托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按照产业链现代化要求,支持龙头企业加强供应链配套,延伸钢铁、钒钛和石墨产业链,提升区域产业竞争能力。

  补链延链方面。以“特精尖”为主攻方向,积极拓展开发军工、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耐腐蚀、耐高温、高强度的高性能钢铁材料系列产品,重点发展含钒钛高强钢、高端机械结构钢、高温合金钢、高端模具钢。巩固钛白粉产业优势,延伸下游产业链,重点发展高品质工业、建筑、民用涂料。加大钒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提升钒氧化物和钒铁、钒氮合金等钒基合金产能产量,扩大宇航级钒铝合金、钒功能材料产品规模。加快推进石墨新材料产业化布局,重点发展高纯石墨、新能源负极材料、高端石墨烯材料等下游高附加值产品。支持攀钢高纯钒、电解液制备技术扩大产业化应用,加快开展高能量密度电解液、电堆制备技术攻关。支持攀枝花学院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动力电池用钛酸锂负极材料、钛白副产亚铁制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等动力电池材料研发与就地转化。支持安宁铁钛等企业与其他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应用示范研究与转化应用。

  强链方面。大力推进工艺技术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巩固提升铁路、汽车、家电、机械、能源、建筑等六大传统钢铁产业,打造西南地区具有市场主导地位的钢铁产品生产制造服务基地。重点发展富钛料,大力推进攀枝花钛精矿升级氯化钛渣技术产业化应用。支持现有硫酸法钛白粉企业技改提升工艺装备水平,提高硫酸法钛白清洁生产能力,加大氯化钛白产能布局。提升高钛渣、海绵钛、钛及钛合金锭产能规模质量,抢占行业话语权。大力引入产业链后端应用型企业,丰富钛棒、钛丝、钛板、钛管、增材制造用钛合金粉末等钛材和钛合金铸件在高端领域的应用,探索推动钛制品向生活、健康领域拓展。

  三、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大力提升发展新动能

  (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发展电子信息、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型产业。加快推动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支持传统企业与软件信息数字经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全面推进产业互联网建设,赋能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区域性特色大数据中心建设,探索建设跨区域“数据交易中心”“数据应用中心”“存储灾备中心”,提升区域数字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快5G基站和光纤“双千兆”网络建设,推动城域网、互联网升级改造,推进涵盖5G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数据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提升大数据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服务能力。

  (二)推动新能源利用技术突破。加强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集中精力解决关键领域技术难题,尽快启动钒钛磁铁矿氢冶金科技攻关和中试,积极开展制氢、储氢、运氢技术开发和氢能替代,重点发展氯碱生产副产氢和焦炉煤气制氢、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制氢电极材料隔板材料等制氢产业,钢铝储氢压力容器、钒钛基储氢等储氢产业,氢能第三方物流运输、管道输配等运氢加氢产业,同步推动钢铁、发电、水泥、交通等重点行业氢能利用转型。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成熟装备,促进氢能产业相关产品、材料、设施设备的研发、生产、储运、应用。推动组建氢能产业研究院,力争以“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方向纳入天府永兴实验室布局。加大能源科技投入,积极开展风光水电互补发电新技术,分布式光伏发电、风能发电应用新技术,太阳能、风能、水能利用材料及装备等研发推广,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产业。

  (三)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加快推进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节能环保技术、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研发和改造,促进工业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引导建筑领域绿色节能发展,积极开展工业固废资源生产新型建材、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技术研究和装配式建筑用材、自保温墙体材料研发。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交通,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城市公共交通和客货运输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城市内部快充站建设,推进交通领域节能、节水、节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技术和产品研发推广。聚焦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关键问题,推进污染防治关键技术装备创新,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绿色技术成果。

  (四)加强现代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围绕我市现代农业需求,开展农产品品种培育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加强种植养殖关键技术攻关。优化特色产业品种结构,加强名特优新品种引育研究,夯实产业发展品种基础,支撑现代种业发展。开展优势特色热带水果、短低温早熟温带水果、早春喜温蔬菜品种资源收集与选育。开展特色草食畜禽良种引育研究。开展核桃、中药材、食用菌等生物资源挖掘、选育和繁育技术研究。争取将我市种质资源纳入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建设。开展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水肥高效利用、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和农用地有害污染物土壤调理与修复、生态修复等技术研究,构建农村土壤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建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争创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五)加大社会民生领域科技创新研究。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开展防灾减灾与安全生产关键技术攻关。开展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酸性含铁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研究。加强健康攀枝花行动科技支撑,不断提高对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的诊断和防治水平。重点推进康养辅助器械、中医药制造等关键技术引进及研发,加快中医药治未病养生产品研发及应用。开展攀枝花地区气象敏感性疾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预测研究、空气质量改善研究、光热气候资源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转归相关性等阳光康养产业基础研究。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活力

  (一)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巩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果,推动省级双创示范基地高水平建设发展。持续推进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先确权、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持续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科技计划项目责任主体的组织和管理职责,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减少实施期内的各类检查,持续推行简政放权。开展市级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重点科研项目“揭榜制”试点,进一步释放科技人员活力,赋予项目团队技术路线决策权,赋予科研机构及人员更大自主权。

  (二)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鼓励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机构围绕钒钛、含钒钛钢铁等产业在我市建立中试服务基地、概念验证中心,推进科研成果概念验证、技术成熟度评价、中试熟化和小批量试生产。加强新产品应用示范,促进重大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市场化应用。探索实施研发在外地,转化在攀枝花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建实用好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攀西分中心。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信息系统,推动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和转化利用,推广“天府科技云”等平台应用。用好用活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政策措施,强化钒钛高新区、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功能,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红格南矿区开发,推动钒钛高新区与攀西科技城一体化发展。

  (三)大力推进科技开放合作。搭建平台促进攀钢集团公司、攀枝花学院同地方企业对接交流,加速科技成果在攀落地转化。支持企业与北京科技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上海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加强合作。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攀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机构。鼓励市内企业加强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稀贵金属综合利用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合作。加强与川西南滇西北市州科技交流合作,推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共享创新成果。深化现代农业、阳光康养等产业技术合作交流,推进中国热科院四川攀枝花研究院建设。组织企业参加西博会、科博会、海科会等活动,提升钒钛资源论坛、康养产业发展论坛、钛工业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的影响力,支持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合作。

  (四)建设国家引领型知识产权强市。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建设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实施产业专利导航工程,开展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培育发展知识产权强企,支持企业参与制定各类标准,开展专利布局。开展商标、地理标志品牌经济培育专项行动,推进“攀果”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持续推进符合条件的县(区)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探索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和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融合发展。依托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攀枝花钒钛特色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积极申请在攀枝花设立中国(四川)知识产权保护分中心,开展省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示范建设试点,健全非诉纠纷化解和维权调解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专家库,开展知识产权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深化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审判“三合一”和简繁分流等改革,依法实施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五)打造川西南滇西北区域创新人才聚集高地。落实好《关于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的十六条政策措施》,科学编制“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完善柔性引才用才机制,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强化用人单位评价主体地位,赋予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引育用留”自主权,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支持东区、米易县加快建设人才先行区。支持本地高校、职业技术院校开设钒钛专业学科,培养各类人才。保障高层次人才所需专项事业编制。深入实施“千人(引才)计划”“钒钛产业领军人才集聚攻关计划”,持续推进“优才计划”和“三行动一工程”,靶向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制定“青年宜业宜居”行动计划,加大高校毕业生、青年农民工招引力度,加大博士、博士后培养支持力度。积极规划建设职教园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加大“攀枝花工匠”培养力度。加快发展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推动人才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探索推进技术经纪人才评价工作,畅通职业发展和职称晋升通道。完善联系服务专家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建立重点人才需求收集办理常态机制。实施人才服务包制度,拓展“天府英才卡”B卡服务事项,探索推动“政策一本通”“服务一窗办”“权益一码清”便捷服务。健全高水平科学家来攀合作交流联系服务机制。优化外籍高端人才来攀工作服务,落实出入境、停居留便利政策。建立健全科研人员维权援助机制。

  五、加强党对创新发展的全面领导,全力营造创新创造良好生态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创新发展领导体制,健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构建“领导小组+专项工作组”组织体系。专项推进国家钒钛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落实各县(区)党委、政府领导和组织本地创新发展的主体责任。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国家、省级科技创新政策,积极争取更多国家、省级科技创新政策、项目和资金。加快制定实施攀枝花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长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财政科技资金稳定提升计划。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和科技创新政策六条,实施企业研发投入财政后补助政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个人(团队)等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力度。进一步健全金融服务创新体系,抓好省级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特色城市试点,落实好科技和知识产权信贷风险补偿管理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和知识产权信贷。完善“园保贷”“创业通”等运行模式,支持保险业金融机构开发促进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拓宽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实施上市梯次培育计划。发展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引导PE、VC等风投机构在攀设立分支机构或延伸业务触角。探索组建攀枝花市科技创新投资集团(公司),撬动社会资本向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型科研机构等流动。

  (三)营造良好创新创造生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各类创新主体办理证照、税务、社保等开设“绿色通道”。优化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和验收、科技创新券兑现、技术交易补贴兑现等工作流程。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和科技、财政、审计等部门沟通协作,建立科研项目监督、检查、审计信息共享机制,为推动创新发展解压松绑、清障除碍。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和试错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创新者撑腰鼓劲。加强科技学会(协会)建设,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普资源开发共享。大力发扬科学家精神,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比重,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着力营造敢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生态。

  (四)鲜明考核导向。健全以创新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完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创新激励考核机制,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知识产权完成数量和质量等创新指标考核权重。加强统计监测,根据创新发展要求和重点任务,差异化设置并动态调整创新发展考核指标。加强监督保障,突出政治监督,定期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