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茶技艺 春到国胜乡,茶引客人来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0-04-01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本报记者 梁波

  3月21日,清晨6点,百灵山脚下盐水河畔的盐边县国胜乡大毕村,33岁的罗顺兵和他茶厂里的员工张光富背着茶篓进了山。

  此行,他们是到百灵山腹地一个叫岩弯山的茶园采摘鲜叶,那里有一片50余年树龄的老茶树,山路崎岖,往返行程要6个小时。

  当天,一批从市里来的游客要到罗顺兵的茶厂赏春品茶,他决定现场展示古法制茶技艺。

  生在国胜长在国胜的罗顺兵,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都是茶。大学毕业后,在10余年的种茶、采茶、制茶、品茶岁月里,国胜茶成为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次又一次的手工炒茶失败中,红宝乡80多岁的苗家制茶高手陶新正教会了他古法制茶的全部技艺,也为他推开了“心茶相印”的一扇窗。此后,他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国家二级制茶师,并结合地理条件制定出适合国胜茶区的茶树修剪规程,开发出红茶银尖系列单品、红茶毛峰系列单品。

  如何在国胜茶的产业链上推陈出新,是罗顺兵一直思考的问题。

  今年春茶开采、茶企复工复产后,他的心思又开始活泛起来,尤其是几天前,市委书记贾瑞云到大毕村调研时讲的一席话,更让他信心倍增——“要解放思想、创新方式……切实加强品牌建设,努力让‘国胜茶’走出攀枝花!”

  把老一辈艺人手工炒茶的技艺传承光大,通过茶文化传播与春茶开采的有机融合,依托乡村旅游的路径,增加国胜茶的文化厚度、销售力度,罗顺兵的思路渐次清晰。

  3月21日下午2点过,10多名市民游客如约进厂,而清晨采回来的鲜叶经过6个小时的摊晾,也完成了手工制茶的第一道工序——“萎凋”。穿上白大褂的罗顺兵像个指挥官,开始调度茶厂员工进入“杀青”工序。

  老式的柴灶炉膛里,耐火的青冈柴燃起来,一米直径的阔口铁锅热气蒸腾,“火往两边分,别让烟出膛口。”罗顺兵一边命令掌火的员工,一边将竹簸箕里的鲜叶倒进锅里,右手直接在温度150℃的锅里翻炒,戴着线手套的左手随时交替。

  3斤鲜叶炒毕,散发着清香的叶子在硕大的竹篾里进入“揉捻”工序,在罗顺兵的指导下,客人们争先恐后、欢呼雀跃地体验揉茶。

  最后一道工序是烘焙干燥,铁火盆里熊熊的炭火已经准备好,竹制熏笼里,收水后的叶子虾米般布满在细密的钢丝网上,不时翻动烘烤……经过近3个小时、4道工序的制作,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茶技艺展示现场完成,进入令所有人期待的品茶环节。在煮沸的山泉水浸润下,玻璃杯里淡青色的新茶叶片顿时变成碧绿,氤氲的雾气中,一股沁人心脾的兰花香气在空气中弥漫。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市县“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发展”的部署安排下,国胜乡党委政府带动茶企、茶农创新利用微信、抖音、快手进行宣传推广,不断扩大国胜茶品牌的辐射力。从3月初新茶开采以来,全乡进入产销高峰期,仅罗顺兵的茶厂,18名员工分为采、制、销三个环节,每天收购银针鲜叶100余斤、毛峰鲜叶300余斤。随着全市景区、景点的开放,周末从市区到国胜踏青赏茶的游客也渐次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