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非遗魅力 触摸发展脉搏
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组织亚太地区媒体代表团来攀参观采访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10-22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傈僳族非遗传承人贺银清吹奏葫芦笙,受到亚太地区媒体代表团的关注。
10月20日,由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组织的亚太地区媒体代表团走进攀枝花,来自21个国家的23位媒体记者开启为期三天的参观、采访活动,深入我市县区,全方位了解攀枝花发展情况。
作为二十世纪我国建成投产的最大水电站,二滩水电站成为此次媒体团参访的首站。走进干净整洁的地下厂房,巨大的水轮发电机组正平稳运转。记者们兴奋地询问讲解员:“电站的发电量能达到多少?”“这么大的机组怎么样维护?”“发出的电力如何输送到居民家中?”大家快速记录,生怕错过任何关键信息。这座拥有“二十世纪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高坝”、亚洲领先的地下洞室群,总装机容量达330万千瓦的电站,让各国记者直观感受到中国水电的硬核实力。
站在240米高的二滩水电站大坝上放眼望去,远处青山连绵,江风拂过,库区碧波荡漾。记者们纷纷举起手机、相机与摄像机,镜头对准绿水青山,快门声此起彼伏。“没有水坝和电力,国家发展便无从谈起。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中国如何破解发展难题、科学管理水环境,更发现沿路满是栽种的芒果树——这在老挝十分罕见。回去之后,我一定要建议,像攀枝花这样开发山地资源。”老挝人民报社记者泰西蒙·占塔麦特里感慨地说。
二滩水电站以170亿千瓦时的设计年发电量持续输送清洁能源,同时改善了库区气候与生态:植被更加繁茂,空气愈发清新,“绿水青山”带动了地方旅游与农牧业的发展,被评为“国家环境友好工程”。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记者罗哈尼·宾提·姆哈德·易卜拉欣便被攀枝花“绿水青山环绕的美丽环境”深深打动,她在参观地下厂房和大坝后表示:“马来西亚没有建在大山之间的高坝水电站,而当下全球都亟需更多绿色能源。我期待马中两国未来能开展合作,建设类似电站,将这里高效的电力管理经验借鉴到马来西亚。”
走进盐边县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媒体团沉浸式感受到攀枝花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记者们争相拿起色彩艳丽的傈僳族传统服饰试穿,感受服饰上刺绣纹样的精致。草地上,傈僳族非遗传承人贺银清吹奏起葫芦笙,手指在笙管上灵活跳跃,欢快的旋律如同山间溪流般流淌。《印度教徒报》副编辑维格内什·P·文基提什立刻举起相机,镜头聚焦传承人灿烂的笑容,定格下这份动人的快乐。“虽然听不懂他的语言,也不认识这个乐器,但能感受到他的快乐。”维格内什用手势比划着,将打印好的照片赠送给贺银清。接过照片,贺银清笑着点头,两人的手掌轻轻相握,无声的交流充满温暖。
越南之声广播电台编辑阮荷芳的体验格外丰富:火草织布、品尝油茶、参与“打跳”歌舞……她对这里的氛围赞不绝口:“越南也有54个民族,和中国有着许多文化共鸣。这里的人们团结和睦,这种文化保护和接待游客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期待未来越中两国的民族能多开展交流,在互学互鉴中加深了解。”
从硬核的水电工程到温润的非遗文化,亚太地区媒体代表团在攀枝花的参访,正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攀枝花发展的生动故事、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被更多国家的人们看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莉 车东洪 谭浩 文/图)








川公网安备 5104020200000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