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村落的文旅融合实践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9-16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迤沙拉村全景。

  9月14日上午,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渐渐热闹起来。红墙青瓦之间青石板路蜿蜒,游客三五成群,或举着手机拍摄古建筑,或体验非遗技艺,或品尝彝家美食。迤沙拉村副主任毛福银笑着说:“虽然不是节日,但周末村里依旧接待了300多名游客。”

  谁能想到,这个有着“中国彝家第一村”美誉的古村落,曾是省级贫困村。改变始于近年来该村借助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东风,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加快发展文旅产业,走出了一条环境改善与百姓增收的双赢之路。

  环境整治:

  为牲畜修建“专属小道”

  漫步迤沙拉村,一条条宽约两米的水泥小路,沿着民居的后院蜿蜒通向村外山坡。这就是村里专门修建的“牲畜专属小道”。

  “你可别小看这些小路。”毛福银指着一条小路说,“以前牲畜散养,路上都是粪便,游客来了几乎下不去脚。现在专门给牛羊规划了‘出行路线’,村里干净多了,游客体验好了,村民也自觉了。”

  村民周有富家养了60只羊,如今每天中午把羊赶上“牲畜专属小道”,羊群自个儿就溜达到后山吃草,傍晚再循路返回。“不脏不乱,还不影响游客,我们都支持!”周有富笑着说。

  环境整治不止是“牲畜专属小道”。近年来,该村整合各类资金超5000万元,实施道路硬化、污水管网改造、民居修复、广场建设等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游客也越来越多。

  文旅融合:

  引导村民端稳“旅游碗”

  环境变好了,如何才能让百姓富起来?迤沙拉村把着力点瞄准了文旅产业。

  政策培训、资金扶持、业态引导……迤沙拉村多管齐下,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如今全村已有超过50户家庭参与到旅游业中。

  村民黎红秀原来只有种地的营生,看着村里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各方游客,就把百香果摊摆到了村游客中心门口。“我家种了百香果,除了赶集时拿到平地镇上去卖,就是在村里面销售。周末一般能卖100多斤,每斤7元,比果商来收购的价格(平均4元/斤)划算多了。村里发展旅游业,组织大家摆摊,为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摊位摆起来了,要端稳这碗“旅游饭”,还得规范市场行为。“我们引导村民文明经营。通过划定指定区域、统一摊位标准、实行卫生责任制等方式,疏堵结合治理乱摆摊现象。同时加强日常巡查与宣传引导,促进村民自觉遵守规定。现在,摊点经营有序、环境整洁,游客满意度显著提升,村民也纷纷点赞。”迤沙拉村党总支书记毛建桦说。

  除了小集市,村里还推出非遗体验、文创市集、情景演出《迤啊·迤沙拉》等文旅融合新业态,并打造星空露营地、金沙江大峡谷观景台等新景点,吸引游客愿意来、留下来、住下来。

  双赢效应:

  守护传统更要拥抱未来

  夕阳西下,古村落的红墙铺上了一层金晖。一条条“牲畜专属小道”静静延伸,隐喻着这个古老村落的智慧与远见——既要守护传统,也要拥抱未来;既要绿水青山,也要共同富裕。

  “这里不仅风景美,文化底蕴也很深厚,来了就不想走。”从辽宁带团来的导游许玉梅说,“我带了30人的旅游团从北方过来,谁也没想到山里还有这么一个干净漂亮的村落,大家都很满意。以后我还会带更多的游客来。”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迤沙拉村已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长,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几年前的不足万元提高到如今的约2.5万元。

  “环境好了,游客来了,百姓富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乡村振兴。”毛建桦望着村里熙熙攘攘的游客,信心满满,“下一步还要持续深化文旅康深度融合,让迤沙拉的故事传播得更远。”(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媛 车东洪 谭浩 文/图)

审核: 吴禹涵   责任编辑: 伍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