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光影融汇万千气象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9-16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9月8日,优酷一部刑侦悬疑剧《黑夜告白》预告片发布,不到一周时间,预约观看人数达59.6万。该剧大量外景拍摄均选址攀枝花,制片人蒋云透露,选景攀枝花,正是看中这里明媚阳光带来的暖黄色调、依山傍水的高低错落城景,视觉层次丰富,年代感扑面而来,必将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

  与此同时,在攀枝花取景拍摄的电视剧《驻站》传来好消息,主演郭京飞凭借其在该剧中的出色表现,荣获第二届金熊猫奖(电视剧单元)最佳男主角奖提名。

  时间再往前追溯,《远古的传说》《火红年华》《兔子暴力》等多部热播影视作品也曾在攀枝花取景。这些题材丰富的影视作品,犹如一只只彩蝶,被攀枝花的时代精神、人文之美、自然之美、城市之美吸引而来,又将攀枝花之美传播到更远、更广阔的地方,形成双向赋能。

  自然与人文的“二重奏”

  攀枝花年均日照2700多小时,没有雾霾,被誉为“天然摄影棚”。城市建筑依山势而建,层次分明,无需额外布景就自带影视画面感。更重要的是,我市兼具三线建设的历史底蕴和康养旅游的现代气息,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叙事空间。

  8月26日,“跟着影视游四川暨拍在四川 走进攀枝花”推介活动开启首日实地采风。来自全国影视界、文旅界的百余位嘉宾深入东华山山地体育公园等特色点位,用镜头视角发掘这座“阳光花果城”的影视创作潜力。在阳光大梯道商业街区,中国视协演员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谢鹏直言:“这里的立体感和生活气息,无论是爱情生活剧还是年代剧,都能找到适配场景。”

  电视剧《驻站》导演刘雪松为了还原“一人、一狗、一座山、一小站”的故事,带领团队跑遍云贵川多地,最终被攀枝花的“山峦、江水、蓝天、白云”所吸引。在攀枝花取景期间,摄制组分别前往仁和区拉鲊火车站、盐边县红格镇联合村等地拍摄,力求将真实的攀枝花呈现在观众眼前。

  影视与城市的“双向赋能”

  今年1月,随着电视剧《驻站》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攀枝花迎来了新一轮旅游热潮。春节期间,“《驻站》在攀枝花取景的原因找到了”“攀枝花真实《驻站》故事”等词条登上热搜榜单。本地市民踊跃前去打卡,外地游客也纷纷前来体验,形成了电视剧热播效应与文旅的深度融合。

  影视作品选择攀枝花,是看中我市独特气质;而影视作品的热播,又为这座城市带来知名度和经济效益。这种双向赋能,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据市文广旅局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全市24家A级景区接待游客111.63万人次,同比增长19.77%。《驻站》剧中原型地——金江火车站、拉鲊等地成为游客打卡热点。“我是攀枝花人,看了《驻站》觉得很有感触,生活的本真经过艺术加工之后,看起来酣畅淋漓。”市民刘勇说。从山西专程开车来到攀枝花的游客李崇明表示:“去打卡了金江火车站和拉鲊村,还去吃了羊肉米线,看到攀枝花傲立枝头,一切都特别美好。”

  近日,电视剧《火红年华》在央视重播。该剧在4年前首播时便引发热议,成为一部“年代大剧”,荣获四川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四川省2021年度文艺精品奖励项目等殊荣。拍摄结束后,西区高家坪被完整保留,转型为影视拍摄基地,如今已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旅拍地标。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认同。《火红年华》让年轻观众为三线建设者的赤诚动容。剧中场景如高家坪、兰尖铁矿、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不仅是故事背景,更成为历史教育的活教材。通过荧屏,攀枝花的精神内核——从三线精神到“新时代攀枝花精神”,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从“钢城”到“影城”的转型

  攀枝花的“出圈”,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一座工业城市主动寻求转型的积极探索。过去,攀枝花以工业示人。如今,我市抓住影视文旅融合的机遇,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高家坪从水泥厂生活区变为影视基地,兰尖铁矿成为“重走矿山路”的打卡点,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被赋予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这些举措,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激活了旅游经济。

  更重要的是,通过影视作品,我市完成了城市形象的重塑。从“钢铁硬汉”到“阳光花城”,从“工业重镇”到“康养胜地”,公众认知的转变,离不开影视作品传播的潜移默化。

  一座城市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有什么,更在于它能够成为什么。攀枝花通过影视这条路径,展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工业城市也可以成为文化高地,钢铁之城也可以绽放艺术之花。

  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力量——它让一座城市超越了地理的界限,成为了人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攀枝花与影视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当你下次在银幕或者荧屏上看到攀枝花时,不妨仔细品一品——那不仅仅是风景,更是一座城市万千气象的静静诉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晏洁)

审核: 吴禹涵   责任编辑: 伍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