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不息

——攀枝花高水平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9-15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8月28日,国家电投集团四川攀枝花100MW/500MWh全钒液流储能电站一期项目正式并网。这是全省最大的全钒液流储能电站项目,也是全省首个并网的全钒液流储能项目,标志着我市在新型储能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市融媒体中心见习记者 杨晶尧 摄)

  二〇二五年

  2月13日,我国最大钒钛磁铁矿——攀枝花红格南矿开发利用首批建设项目开工

  2月27日,全国首条矿产品骨干流通走廊——西部矿产品骨干流通走廊在攀枝花启动建设

  3月31日,全国首个光解水制氢商业化项目落地攀枝花,标志着我国在绿氢制备领域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创新

  4月16日,金江实验室揭牌运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建新、吴爱祥加盟,“最强大脑”赋能钒钛资源绿色开发与高效利用

  8月28日,全省最大、首个并网的全钒液流储能电站一期项目建成投用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晏洁

  攀登不息,奋进不止。攀枝花正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以重大项目为硬核支撑,以精准政策护航开路,在一路攀登中不断突破能级上限,在一路奋进中持续刷新发展维度,高水平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将国家战略的擘画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产业“破壁”

  新,是攀枝花发展的一大特点。

  8月28日18时18分,全省储能产业迎来一个从“0”到“1”的历史时刻——国家电投集团四川攀枝花100MW/500MWh全钒液流储能电站一期项目正式并网。这是全省最大的全钒液流储能电站项目,也是全省首个并网的全钒液流储能项目。

  国家电投项目经理李守强介绍,该电站每年可增加新能源发电量利用率约6.64个百分点,相当于多消纳绿电2125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约1.353万吨。

  全钒液流储能电站是攀枝花以创新为笔,擘画产业新版图的生动一笔。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之路怎么走?攀枝花的答案是: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科技创新突破攻坚行动工作方案(2025—2030年)》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钒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技攻关、创新平台支撑和高端人才引领三大行动,明确了重大目标任务。

  创新之力从哪里来?攀枝花答案是:开门办科研,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攀钢集团联合中南大学、四川大学,创新“一室+两制+三地”运行模式;金江实验室汇聚中科院、北科大、哈工大等顶尖力量,谢建新、吴爱祥、余艾冰等院士纷纷加盟。45个国省级创新平台,吸引五湖四海人才前来解难题、共发展。

  创新之果如何转化?攀枝花答案是: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成果走出实验室。建成钒钛新材料、钛钢联合中试研发平台,实施“聚源兴川”等项目9个,一批科技成果在攀转化,H390级高强耐磨过共析钢轨入选“四川十大技术创新成果”。

  更可喜的是,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2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1家高新技术企业,正撑起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

  项目“领跑”

  跑,是攀枝花发展的一种常态。

  8月28日,盐边县钒钛产业开发区好戏连台:美利林三大项目——60万吨氯化钛渣、30万吨高端钒钛耐磨钢球、10万吨高端钒钛耐磨材料(二期)一同投产。与此同时,又一个新项目——1.5万吨矿山机械装备项目正式开工。

  翻看美利林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企业落户攀枝花以来,一直在“奔跑”:2020年10月,首个项目开工建设;2021年8月,10万吨高端钒钛耐磨材料(一期)项目成功点火试生产;2022年,10万吨高端钒钛耐磨材料(一期)项目全面达产……

  “此次竣工的三大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44亿元。”美利林相关负责人对“双百”产业园建设踌躇满志:力争实现“年产能100万吨、年产值100亿元”。

  在攀枝花这片发展沃土上,奔跑的不仅仅只有企业,更有广大干部职工。

  项目快速推进的背后,是我市创新机制、精准服务的结果。我市构建了“市级链长挂帅+行业牵头部门主抓+三招三引部门统筹+落地县(区)园区主责+国有平台企业协同+要素审批部门服务”三招三引新机制。同时,推行“3456”工作法,按照目标清单化、清单节点化、节点责任化、责任具体化,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推动项目建设全流程提速。

  攀枝花新项目不仅建设速度快,而且“块头大”:上半年,全市成功引进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4个,5-10亿元的项目9个。与此同时,一批企业扩能增产,其中,当升蜀道新增产线,今年有望形成15万吨磷酸(锰)铁锂产能,年产值有望突破50亿元。新引进的8万方短流程制备电解液项目,实现钒产业补链重大新突破。这些大项目好项目的加力招引,为攀枝花长远发展积蓄了新动能。

  政策“护航”

  优,是攀枝花服务发展的一种态度。

  国家电投集团全钒液流储能电站,仅用9个月就书写了四川储能产业新的历史。“这类项目一般需要18个月以上建设周期,但攀枝花只用了9个月。”李守强感慨地说,“这背后是地方政府‘保姆式’的服务支持。”

  “保姆式”的服务让企业暖心,政策“护航”更让企业放心。

  翻阅项目建设时间轴,会发现两个关键节点:2024年5月入选“四川省首批新型储能示范项目”,2025年3月取得110KV送出工程核准。前者让项目获得政策支持,后者则破解了新能源项目常见的“窝电”困境。

  “政策红利不是等来的。”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拿出厚厚的申报材料说,项目团队曾连续两周驻成都协调省级部门,最终凭借技术优势入围示范名单。

  对于发展而言,政策,是另一种“基础设施”。我市成功争取到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电能替代等优惠电价政策。这对用电大户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竞争力。争取到“钛渣副产铁水高值化利用”政策,9家钛渣生产企业纳入“白名单”,58.2万吨副产铁水得以有效利用,既解决企业发展后顾之忧,又提高了钛渣副产铁水综合利用价值。

  在科技、项目、政策的加力推动下,攀枝花持续提升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效能——

  钒钛产业集群上榜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集群名单和省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钒钛新材料列入省重点产业链鼓励支持地方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链。2024年,全市钒钛产业产值达到589.7亿元,同比增长12.7%,较2013年增长近6倍,铁、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率从66%、35%、17%分别提高到75%、50%、35%。

  面向未来,攀枝花正昂首前行。

审核: 吴禹涵   责任编辑: 伍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