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坡的路,我们努力攀登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9-15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本报评论员

  工业强市,攀枝花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愫。

  如果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会看到怎样的一幅图景?数十万年轻人,从东北、从华东、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坐上火车、汽车,一路向西、向南。他们要去一个地图上都找不到名字的地方——攀枝花。

  他们的行囊里,装着梦想,也装着迷茫;他们的胸膛里,装着热血,也装着思念。没有人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但他们知道,国家要在那里建起一座钢铁之城。

  于是,奇迹发生了。在金沙江畔、“七户人家一棵树”的荒芜之地,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愣是把被外国人判了“死刑”的钒钛磁铁矿炼出了铁、炼出了钢。一座“象牙微雕”般的钢城,在深山峡谷中拔地而起。

  有人说,那是理想主义的年代。但理想主义的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住的是“干打垒”,喝的是黄泥水,一年到头,看不到几眼绿色。但他们硬是挺过来了,还留下了一种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时光飞逝。转眼间,60年过去了。

  当年的年轻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他们奋斗过的攀枝花,也从当年的“百里钢城”变成了今天的“中国钒钛之都”。城市长大了,变美了,GDP的数字翻了几十倍。按理说,该松口气了。

  但攀枝花人知道,还远远没到松口气的时候。

  因为,上坡的路,从来都不好走。

  当我们为过去的成就自豪时,一些问题也开始浮现:资源依赖的“怪圈”怎么破?产业升级的“瓶颈”怎么破?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的“临门一脚”怎么踢?

  这些问题,像一道道考题,摆在了新一代攀枝花人的面前。

  怎么办?攀枝花的答案是:继续走工业强市之路,但要闯出一条新路。

  这条路,不再只是“挖矿卖原料”,而是要把钒钛“吃干榨尽”,做出航空航天用的高端钛材,做出新能源电池用的钒制品。是要让“国产矿”真正造出“国产材”,解决国家战略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这条路,不再只是“单打独斗”,而是要建圈强链,让大中小企业手拉手,让产业链上下联动。是要培育更多“专精特新”的“小巨人”,让创新的活力充分涌动。

  这条路,不再只是“埋头苦干”,而是要抬头看路,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对接“国字号”“央字头”,把项目做实,把平台做强,让更多“国字号”的实验室、创新中心落户攀枝花。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意味着要打破过去的“坛坛罐罐”,要敢于进入改革的“深水区”,要啃下技术攻关的“硬骨头”。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令人欣慰的是,面对挑战,攀枝花人没有胆怯,更没有松懈,而是用实际行动作答。

  红格南矿的全产业链开发,瞄准的是资源综合利用的最高水平;安宁钛材、蜀道当升等一批重大项目的推进,展现的是“攀枝花速度”;金江实验室的揭牌运行,彰显的是攀登科技高峰的雄心。

  更为重要的是,攀枝花人没有忘记刻进骨子里、融入血脉中的“三线精神”。

  今天,我们谈“三线精神”,不仅仅是怀旧,而是在传承和弘扬奋进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相信“人定胜天”的乐观,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坚韧,是“团结就是力量”的信任。

  这种力量,能让数十万人在荒山野岭中建起一座钢城,也一定能激励今天的攀枝花人克服转型的阵痛,攀登新的高峰。

  我们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攀枝花而言,三线建设的历史,不仅记载着过去的辉煌,更蕴藏着未来的密码。

  这个密码就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精神不能丢,闯劲不能减,创新不能停。

  攀枝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英雄,不仅要创造历史,更要续写历史。

  当前进的号角再次吹响,当上坡的路横亘面前,攀枝花人没有犹豫,也不会犹豫。因为我们知道:有些路,总要有人走;有些山,总要有人攀。而我们,就是那些走路的人、攀登的人。

  让我们携手奋进,创造攀枝花新的更大奇迹!

审核: 吴禹涵   责任编辑: 伍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