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固本 厚植绿色本底

——绘就“诗和远方”的攀枝花画卷系列报道(二)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9-01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绿水青山常驻,诗和远方同在。

  每逢初夏,西区西佛山景区,蓝花楹与凤凰木竞相绽放,一蓝一红,如诗如画。游客纷至沓来,在这片曾经石漠化严重的土地上,感受生态修复带来的盎然生机。

  西佛山的蜕变,不仅是生态修复的成果,更是我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探索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新路的生动缩影。

  生态修复:从“伤疤”到“风景”的绿色革命

  生态与旅游的关系,从来不是谁依附谁,而是一场注定的“双向奔赴”。

  过去的西佛山,石漠化土地占比高达57.6%,岩石裸露、植被稀疏,犹如一道“疤痕”横亘城市北部。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实施“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景区打造”的“西佛山模式”,让荒山披绿生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同样实现华丽转身的还有苏铁山。这里是全国唯一以苏铁类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由于历史矿山开采,生态曾遭受破坏。2019年底,攀钢石灰石矿全面退出保护区,西区打响矿山迹地植被恢复攻坚战,近40万株“植物活化石”攀枝花苏铁迎来新生。

  不论是层林尽染的西佛山景区,还是遍布“植物活化石”的苏铁山,我市厚植生态文明底色,因山就势布局景观和产业,推动生态修复、康养旅游、休闲娱乐相融合,实现山与城联动发展。

  从“伤疤”到“风景”的绿色革命,在我市不断上演:

  东华山山地体育公园依托荒山生态修复工程,将废弃山体打造为集健身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城市绿心”;

  阿署达四季花海景区曾是荒芜的尾矿库,如今通过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4000亩尾矿黑湖摇身变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如今,生态底色,正成为我市文旅康融合发展的底气。截至目前,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98.3%,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4;8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

  我市正以青山为笔、绿水为墨,绘就一幅面向世界的旅游新画卷。

  资源变现:从“自然禀赋”到“文旅品牌”的精准转化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关键在于找准路径、持续深耕。

  仲夏,在迤沙拉星空观测基地,游客拍下年度“最低满月”,不少准备报考天文学专业的学生来此研学。

  同样在迤沙拉村,南京何女士被当地秦淮人家民居风貌以及夏日凉爽的气候吸引,索性修改旅程,在迤沙拉村多住了一周。

  在仁和风车公园,连绵起伏的群山上,风车如长龙般排布,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随手一拍就是ins风大片。

  米易县芭蕉箐枇杷水乡景区则依托万亩枇杷园与千亩荷塘,打造“枇杷观光+荷花观赏”双主题。来自泸州的游客赵毅感慨:“荷塘露珠配上一壶枇杷花茶,是画卷中的诗意人生。”同样是热门打卡地的还有普威绿野花乡,漫山遍野的果树郁郁葱葱,散发着诱人果香。当地依托农业观光,引进星空露营,让游客与自然更加亲近,也与浪漫更加亲近。

  坐落于永兴镇作坊村的马掌溯溪露营地,距离箐河瀑布不足2公里,吸引了众多户外爱好者和游客前往体验。在红格镇联合村,游客走进三味蔬屋图书馆,用采摘的新鲜蔬菜制作“蔬福茶”,体验了一场特殊的乡村研学之旅。

  “枇杷观光+荷花观赏”“农业观光+星空露营”……在攀枝花,生态与旅游的融合不再是简单拼接,而是互相赋能、共同成长的有机整体。

  这种融合和转化还将走得更深更广。下一步,我市将充分绽放“大山、大水、大峡谷”的自然生态之美,依托“六度”禀赋和区位优势,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加快推动全域全业态发展,着力构建“一带一廊引领、两区四线支撑、多点协同联动”的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打响“阳光花果城 康养攀枝花”文旅康养品牌。

  徜徉在西佛山的花海中,漫步在银江湖滨江廊道,静卧在迤沙拉的星空下,体会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攀枝花,正以柔软的笔触,绘制出一幅生态与人文相得益彰的国际旅游新图景。

  这图景,正徐徐展开。(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晏洁)

审核: 孙昕   责任编辑: 伍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