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铸魂 绽放独特魅力
——绘就“诗和远方”的攀枝花画卷系列报道(一)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8-29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人们总向往“诗和远方”,不单单向往那未曾踏足的土地、未看过的风景,更向往一场文化的邂逅、一次心灵的对话。
如今,我市正充分挖掘三线建设、民俗风情等文化精髓,以文化铸魂,充分绽放攀枝花的独特魅力,赋予文旅康深度融合更加丰富的内涵,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
三线文化融入旅游血脉
在东区兰尖社区,走过城市原点广场,进入兰谱路历史文化街区,便仿佛“穿越”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沉浸式体验“七户人家一棵树”的故事。“走在这条街上,仿佛成为了曾经故事中的人,这种体验很新奇。而且在游玩中就能了解‘七户人家’的故事,了解那段历史。”游客韦贵花说。
近年来,兰尖社区深入挖掘三线文化,打造了城市原点广场、兰尖故事博物馆、万吨大爆破指挥部旧址、兰谱路历史文化街区等点位,不仅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三线文化,也让兰尖社区人气骤增,每天都有游客前来游玩。眼下,兰尖社区还还原了专家小院,正在新建席棚子设计院。“项目已经进入装修阶段,正在进行外立面的玻璃安装以及室内的精装修施工,预计9月底完成所有的施工内容,在年底开放。”问及席棚子设计院建设进度,中建二局攀枝花城市原点基础设施及工业旅游文旅融合建设项目(二期)项目经理黎明航说。
兰尖社区还将进一步进行风貌打造,将居民楼外墙、窗户围栏等添上“三线建设”元素,连点成线,并引入多元化业态和文化活动,进一步赋能文旅融合。“希望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场景建设,打造一条日游历史、夜享生活的精品文旅路线,助力攀枝花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兰尖社区党委副书记邹璐潞说。
兰尖社区只是我市将工业遗址活化利用与城市漫游特色有机结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充分挖掘三线文化,推动文旅康养深度融合。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参观者200万人次;大田会议纪念馆、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等向社会免费开放;开发100余处工业遗址,打造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观光群;推出“背水小道”等体验项目和“1965·三线红房”等主题客栈,开发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三线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攀枝花独具特色的三线文化正融入旅游血脉,被越来越多人知晓。
民俗风情丰富旅游业态
作为一个多民族共生的城市,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民俗风情文化也让旅游体验更加丰富。
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自然聚居村,有“中国彝家第一村”之称。走进这里,红墙青瓦,别具特色,游客三五成群,在村巷中漫步、打卡。还有游客约上摄影师,穿上彝族服饰,在这里进行旅拍。来自昆明的游客杨玉琳就是其中之一,她说:“这里红墙青瓦,再穿上彝族服饰,超级出片。”
据旅拍摄影师朱彦介绍,如今来迤沙拉游玩的游客比较多,每天都有旅拍订单,“这里自然条件好,民族服饰艳丽,游客拍出来的照片都很好看,他们也很满意。作为摄影师,我在给他们拍照的同时,还可以当一个导游,带他们在村子里面逛一逛,体验一下当地的民俗风情。”
近年来,迤沙拉村深入挖掘当地民俗风情文化,热情奔放的羊皮鼓舞、婉转悠扬的谈经古乐、《迤啊·迤沙拉》互动情景演出等等,不断丰富着文旅体验;而火把节、姊妹节、太阳节等独具民俗特色的节庆活动,更是深受游客喜爱。每当节庆时,上千名游客欢聚在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尽情狂欢。
如今,在民俗体验的基础上,迤沙拉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逐步发展起了餐饮、旅拍、咖啡小馆、民宿等业态,推动当地文旅深度融合,也让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现在村里游客多了,对餐饮、住宿的需求也大了,基于这样的机遇,我家就想着发展民宿,相信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当地村民起学清家正在建设民宿,目前主体已经完工,进入装修阶段。
迤沙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毛建桦介绍,迤沙拉村已经依托谈经古乐、羊皮鼓舞等民俗特色,开展了研学旅游,游客能够参与其中,深入体验民俗文化。“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谈经古乐、羊皮鼓舞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打造研学品牌。同时,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真正做到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发展。”
除了迤沙拉,新山傈僳族的“约德节”、永兴镇仡佬族的“送年节”、太平乡红岩村傣族的“泼水节”等,都成为广大游客喜爱的民俗体验。织布、刺绣、葫芦笙等非遗也被活化利用,不仅丰富了文旅体验,更逐渐走向世界。(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建玲 李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