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上条文到司法实践
市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精准适用显成效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8-18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近日,我市法院系统在案件审理中精准适用《攀枝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不仅妥善化解了群众纠纷,更彰显了地方性法规在基层治理中的实践价值。这一司法实践成果,背后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强化监督问效,推动地方性法规从“文本”走向“实践”的生动体现。
司法实践检验立法实效
《条例》自2022年8月15日施行以来,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法治保障。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条例在制定过程中深入调研,聚焦高额彩礼、邻里纠纷等群众关切问题,确保法规既符合上位法精神,又切合地方实际。
日前,东区人民法院在审理一起相邻权纠纷案件中,首次将《条例》作为裁判说理依据,成功化解了一起因公共下水管道堵塞引发的邻里纠纷,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在审理过程中,承办法官在明确责任主体和损失金额的基础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攀枝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向各方当事人释法说理,引导当事人树立文明行为规范意识。“《条例》第十四条关于‘维护社区文明’的规定,为我们调解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东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审判员王文星告诉记者,“这种‘地方立法+基本法律’的适用模式,既解决了具体问题,又弘扬了文明风尚。”
移风易俗 司法裁判树新风
无独有偶,西区人民法院近日在审理一起离婚纠纷案件时,首次援引《条例》相关规定,依法判决女方返还部分彩礼。法院审理认为,根据《条例》中“摒弃高额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的规定,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条款,判决返还部分彩礼金额具有充分法律依据。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两起案例体现了立法将移风易俗的“软倡导”转化为司法适用的“硬规范”,实现了“立良法促善治”的目标。
强化监督 推动法规落地生根
“《条例》不是‘花架子’,而是实打实的治理工具。”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条例》落地生根,市人大常委会打出“组合拳”——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典型案例推广……让文明规范从“纸上”走进“心里”。据悉,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围绕基层治理、文明创建等重点领域推进立法及监督工作,为建设文明和谐、法治有序的攀枝花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吴进宇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肖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