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工矿区的“零碳”破局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8-16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7月21日,四川攀枝花西区经济开发区成功纳入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名单,标志着西区这个昔日“一煤独大”的资源型老工矿区,正阔步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征程。

  日前,记者实地走访园区和企业,一探西区“零碳”破局的历程。

  破局的抉择

  10多年前,西区的格里坪特色产业园区还是“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

  据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西区工业增加值中,煤炭及相关产业占比高达78%,企业平均产业链长度不足3个环节,产品附加值极低。并且,资源型、粗放型特征明显;企业产业链短、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完善的路网、电网、水网,工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十分弱小。

  更为严峻的是,随着国家环保政策趋严和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面对发展困局,西区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确定建设“攀西工业强区”“山水灵秀新城”,开启绿色转型之路。果断采取“关、停、并、转、迁”综合举措,累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3家,关闭污染企业133家,取缔各类工业堆场109个。

  “不破不立。我们不要‘黑大粗’式的发展,我们要的是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面对来自各方对关停那么多企业将会导致区里财政收入锐减、财力更紧张的不解与疑惑,西区区委发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强音。

  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西区没有简单地去工业化,而是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紧盯煤焦化及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钒钛钢铁精深加工、资源循环利用“三圈九链”,推动产业体系向绿色化、低碳化、高值化转型。

  西区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人说,这一布局,既考虑了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又前瞻性地融入了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为后续的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夯实了基础。

  创新的探索

  西区明确提出要抢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蓝海”赛道,以智能化全方位赋能全产业体系。

  顶层设计的战略引领为零碳园区建设指明了方向。西区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全区战略规划,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四川攀枝花西区经济开发区碳达峰发展规划》《四川攀枝花格里坪特色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企业零碳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统领性文件,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明确产业转型和减排降碳路径。

  向“新”而行。近年来,西区紧扣全市“工业强市、科技优市”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转型成效逐步显现。2022—2024年,深入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化石能源消耗比重持续走低,电力消费占比稳步上扬。2024年,综合能耗约为16.5万吨标准煤,化石能源占比由74%下降至67%。

  在碳排放方面,近三年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均呈持续下降趋势,2024年园区碳排放总量约30.3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24.8%,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更令人瞩目的是,园区相继荣获四川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四川省绿色园区等称号,最终成功入选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名单,完成了从“一煤独大”到“零碳工业园区试点”的华丽转身。

  今年6月,在四川聚友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高分子产业项目现场,一条全长45米的全自动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这是我国首条自主研发的非金属托辊自动化生产线,标志着我国在非金属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也为全市新材料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项目的成功,正是西区培育新兴绿色产业的一个缩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展已成为西区工业经济最亮眼的标签。”西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这样说。

  近年来,西区瞄准新材料、新能源等“蓝海”赛道,成功引进中农绿电40条化成箔生产线、望伦10万吨新能源石墨材料、2万吨五氧化二钒、6万立方钒电解液等一批重点项目。其中,源网荷储一体化平台建设项目已入选全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二批)》,该项目以绿能供给、微电网输送、消费负荷、储能设备为一体,建成后将新增绿电直供电量8250万千瓦时。

  这些项目不仅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而且能耗水平远低于传统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西区正在建设国内首个光解水制氢产业化项目——“多面体钛酸锶聚光制氢氧技术”产业化项目,其绿氢设计年产能达12000吨。

  西区将以该项目为引领,以莒纳新材料攀枝花创新项目、正氢科技氢能装备制造项目为支撑,加快多个重点在建项目建设进程,初步形成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集群效应正在显现。“全区已培育四川聚友、绿鑫鼎碳业等一批绿色科技企业,高效推动24个产业化项目落地建设,助推主要产业链从传统‘五链’拓展至新兴‘九链’,正在加快构建绿色化工、资源深度综合利用和清洁能源三大产业生态圈。”园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三圈九链”,不仅改变了西区的产业结构,更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绿色新动能,使零碳园区的建设有了坚实的产业支撑,为西区壮大新材料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改造中重构

  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是西区建设零碳园区的关键一环。

  坚持循环经济发展,西区构建起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生态。园区内,煤矸石、粉煤灰、高炉渣、冶金渣及工业废弃料等工业副产品通过5条循环产业链实现“重生”。

  今年7月中旬,泓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技改扩能工业固体废弃物环保治理及资源化利用项目,新建一条直径4米回转窑次氧化锌生产线,新增次氧化锌年产能力3.5万吨。专业技术出身的公司副总经理的尹银兵感慨地说:“现在工业企业如果没有创新驱动和变废为宝的能力,那发展起来就太吃力了。”

  产业协同的循环网络不断拓展。西区一方面积极融入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大循环,另一方面努力打造格里坪康复辅具特色小镇等小循环。午跃科技公司正是利用当地丰富的钒钛资源,生产钛合金轮椅、义肢等产品,年产能达8万台,形成了“康养+工业”的特色产业链。

  目前,全区已完成嘉兆丰新材料等8个重点工业企业改造升级。这些企业如同经过绿色基因改造的细胞,成为零碳工业园区试点有机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证明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也能走上低碳发展之路。

  在园区发展服务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安全、排放、环保等各项数据。园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西区推进产业园区配套监测及信息化系统建设,构建安全与环境管理等数据监测体系,建立资源集聚、功能共用、数据共享的新型智慧平台,实现对园区安全与环境状况的全面监控与精细化管理,为智慧零碳平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采访手记】

  “两山”理念的创新实践

  站在格里坪园区的观景平台上远眺,呈现眼前的是西区实现从“煤灰”到“低碳”华丽转身的景象。

  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指引,西区蹚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不是简单的产业替代,而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不是被动应对环保压力,而是主动布局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不是孤立的企业减排,而是构建产业协同的循环体系。

  从淘汰落后产能到培育新兴产业,从基础设施改造到智慧园区建设,西区区委、区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钉钉子精神推进绿色转型,使零碳园区从构想变为现实,成为“两山”理念的创新实践。

  零碳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西区将继续探索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让老工矿区焕发新的活力。(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越 特约通讯员 杨茜 文丽云)

审核: 孙昕   责任编辑: 伍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