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口”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市政务服务中心推动各族群众共建共享政务服务现代化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8-04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公共服务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与制度安排,是形塑积极的公民身份的基本方式和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途径,它存在于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涵盖方方面面,能够把抽象的“国家”变为生活中的“日常”。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正是通过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来感知国家并认同国家的,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公共服务供给。
攀枝花市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服务各族群众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纽带作用与光荣使命。该中心按照让各族群众“感知——满意——认同”的机理,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统计显示,市政务服务大厅有进驻机关、企事业单位共68家,入驻有汉族、彝族、满族、白族等多个民族干部职工人员500余人。进驻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529项,线上线下日均办件量1.1万余件,日均接待办事的各族群众2000余人次。
双融合 共促进
市政务服务中心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改革牵引,通过“四个转变”塑造“阳光政务”品牌,推动政务服务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政务服务的便捷度和各族群众的获得感,为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贡献政务力量。
市政务服务中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作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与业务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政务服务工作双融合双促进双提升。
正能量 一家亲
当好“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勤务兵”。市政务服务大厅总咨询台设立了“石榴籽”服务窗口,宣传民族政策的同时,还提供民族语言服务,为语言沟通困难的群众提供“双语办”服务。
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人员带头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切实做到一个窗口就是一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岗,一名工作人员就是一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目前,市政务服务中心进驻单位有11名会少数民族语言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双语”志愿者服务,组建“政能量”志愿服务队,为各族群众提供爱心、暖心、贴心服务,并建立了55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把政策的刚性要求和政府的柔性帮扶结合起来,着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办事服务环境和氛围。
小窗口 大平台
市政务服务中心通过为民服务“小窗口”,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大平台”,有效提升各族群众办事体验感和满意度。
市政务服务中心致力于从“政府供给视角”向“企业群众需求视角”转变,推动服务更有温度。站在各族群众视角推进政务服务改革,以标准化、优质化的办事服务流程,推进服务不断提档升级。在市政务服务大厅推行“无差别”服务,搭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连心桥”。执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始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为我市各民族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贡献政务服务力量。
市政务服务中心从“部门单项审批”向“高效办成一件事”转变,推动服务更有速度。聚焦服务各族群众的高频事项,颗粒化梳理联办事项各要素,将多个部门相关联的“单项事”,整合为各族群众视角的“一件事”,推进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推动国务院首批13个重点事项相继落地,在落实国家、省“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的基础上,精心推出一批符合我市特点的“芒果一件事”“康养一件事”等,让各族群众实现办事多元化、便捷化、高效化。
跨域办 同心圆
市政务服务中心在市、县、乡镇、村组开展“就近办”“延时办”“网上办”“邮寄办”“自助办”等服务,纵深推进“政务服务+供销”,基本实现各族办事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为我市各民族群众办事创造有利条件。
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力推行异地事项“跨域办”。围绕就医、就学、就业、购房、企业开办等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审批服务事项,与周边凉山、丽江、大理等多个民族地区开展“跨区域通办”合作和结对试点,实现107项事项“一体通办”,在各族群众中画好政务服务“同心圆”。2023年,市政务服务中心成功创建为全省政务服务标杆大厅。
市政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政务服务工作深度融合,为各民族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推动各族群众共建共享政务服务现代化。(安琼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彭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