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康+百业”“百业+文旅康”的双向赋能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8-02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图为红格镇芋见张宜花园一角。
七月的攀枝花,气候怡人。东华山山地体育公园、阿署达四季花海景区、银江湖公园、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县(区)乡村精品旅游环线……吸引了众多游客流连忘返。历史与现代的结合,文化和旅游的交织,构成了阳光花城夏日最极致的浪漫。
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攀枝花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推进文化旅游康养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决定》,明确围绕文化铸魂、生态固本、旅康一体、融合共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扩大特色优质产品供给为抓手,以重大项目为支撑,推动“文旅康+百业”“百业+文旅康”双向赋能,突出集聚化、特色化、差异化全链条发展,推进品牌、业态、服务和体制机制全方位融合,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康养深度融合发展的攀枝花路径,吹响了推进文化旅游康养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新号角。
打造沉浸式文旅融合场景
“看风景的人,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听故事的人,也能成为故事里的人”,这是沉浸式文旅融合场景带给游客的新奇体验。走进东区兰尖社区历史文化街区,仿佛穿越回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二层小楼被打造成了一间间颇具年代感的小屋,高度复刻了供销社、歌舞厅以及当时的居住环境,街区核心区围墙夯土挂泥成为了“七户人家”的职业墙,老物件均来自居民捐赠,居住在此的每一个居民仿佛都成为了NPC(非玩家角色),可向游客讲述攀枝花发源地的故事……
兰尖社区通过挖掘“七户人家一棵树”作为攀枝花城市的起源地,承载着深厚的三线文化底蕴这一背景,根据前期挖掘的七户人家真实故事为蓝本,以景观讲故事,展示攀枝花开发建设初期“七户人家”的奋斗经历。
在主题展陈屋里,两名参观者轻轻抚摸着每一件油画作品、每一个历史物件,潸然泪下。“这里是我父亲刘树桂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每一件老物件都让我们触景生情,太有意义了。”刘晓绯、刘晗光姐弟俩的父母是攀枝花开发建设初期的建设者。1965年,他们的父亲来到渡口市冶金矿山公司工会工作,将青春与热血无私奉献给了这片热土。
现场,刘晓绯、刘晗光姐弟俩将父亲的书画册捐赠给了兰尖社区。“这是我父亲工作期间深入厂矿车间,现场采访写生的作品集,有大量工业题材作品,讲述攀枝花的英雄故事,希望展陈在这里,让更多人了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刘晓绯说。
“攀枝花因三线建设而生,做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要讲好三线故事,做好文化传承,让游客从‘体验者’变成‘传播者’、从‘头回客’变成‘回头客’。”攀枝花渡口文化传媒公司负责人说。
呈现一系列新型消费场景
走进盐边县红格镇芋见张宜花园,偌大的产业综合体里,形态各异的多肉植物不仅是景观,更是活态的产业展示,颇具民族特色的楼宇连接起民族大舞台。通过将农业生产、食品加工与文旅体验深度融合,芋见张宜花园开创了“以产带旅、以旅促产”的创新发展模式。
“在这里可以观看盐边魔芋生态全产业链展示,可以品尝魔芋生态美食,每天晚上民族大舞台都会有表演,免费向市民开放。”芋见张宜花园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如今,在盐边县,一系列新型消费场景不断呈现并串珠成链。盐边县引入赛事经济,今年初“滋味盐边·羊肉米线”半程马拉松的成功举办,取得了“一场马拉松 沸腾一座城”的效果,为攀枝花体育经济版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旅游与消费同频共振。7月中旬,为了迎接旅游消费旺季,我市启动了“凭票根·享优惠 清凉逸夏 花在花城”服务消费季活动,吸引165家商户参与,涵盖商超、住宿、景区等,串联起在攀“吃住行游娱购”全链条消费场景,以“小票根”撬动“大消费”,构建起“一票多用”的消费延伸新生态,推动实现“文旅康+百业”“百业+文旅康”的双向赋能。(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愉 孔浩 见习记者 杨晶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