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无声,镌刻时代印记
“艺企同行——走进大三线 助力精神共富”摄影采风创作活动走进攀枝花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7-14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图为摄影家们在拍摄中。(刘家成 摄)
7月8日至10日,四川省文联主办的“艺企同行——走进大三线 助力精神共富”摄影采风创作活动走进攀枝花。省文联摄影家采风团穿行于城市、田野、企业,拍摄攀枝花的“新底片”。
三天行程,摄影家们的足迹遍布攀枝花的“筋骨”与“血脉”。
在朱兰铁矿,螺旋状的矿山“梯田”诉说着“唤醒沉睡资源”的豪迈;二滩水电站的观景台上,高峡平湖的壮阔与精密运行的机组,诠释着现代工业文明的伟力。四川省摄协副主席、金像奖获得者刘应华敏锐地捕捉到新老对比:“父辈镜头里的‘人定胜天’,今天更多了‘人机共舞’的智慧。”
镜头转向田野。米易新山梯田的曲线在余晖中舒展,傈僳族老人牵着水牛缓缓走过;盐边红格镇联合村的民宿小院里,游客与村民共品果蔬的欢笑被定格。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日报视觉中心运营总监李向雨感慨:“工业图腾之外,这里的山水田园、热气腾腾的生活,是共同富裕最生动的底片。”
攀钢钒板材厂1450热轧产线依旧轰鸣,轧钢线上“红龙”奔腾,工人们目光专注。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协副主席、金像奖获得者田捷砚凝神屏息,镜头精准捕捉着钢坯淬火瞬间升腾的蒸汽——那是工业澎湃的“呼吸”。
脚步移至《火红年华》影视基地。复古标语墙上,写着“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等标语。攀钢摄协主席盛晓春指着旧址改造的布景感慨地说:“当年这里建设如火如荼,如今镜头里‘流淌’的是另一种滚烫的回忆。”
在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那些泛黄图纸与斑驳工具静卧于展厅,与银江湖的潋滟、南山“一棵树”的苍翠遥遥相对。历史的刚毅线条与今日的宜居光影,被两江六桥的针脚,密密缝合在同一幅时代长卷里。
金沙江劈开群山,在迤沙拉村拐出一道温润的臂弯。傍晚纳楼农家小院,晚风裹挟着清香。摄影家们的镜头掠过彝族老人沟壑纵横的笑脸,定格在粗陶碗里新酿的美酒上,琥珀色的光晕里漾着山居的醇厚。“以前拍厂矿,现在拍山水。”盛晓春翻看相机里拍摄的梯田光影、金沙江大峡谷、迤沙拉风光,“攀枝花的‘硬’底片,如今也显出了柔和的层次。”
联合村,昔日寂寂无名的小山村,近年来着力以“蔬”为媒、以“文”提韵、以“旅”促兴,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更吸引了央视《山水间的家》栏目组前来探访、拍摄。摄影家们用镜头记录着山村新貌。村民老李咧嘴笑着:“以前靠地,现在靠‘景’,城里人爱来,钱包也鼓了。”
成果交流分享座谈会上,数幅新鲜出炉的作品,由省摄协悉数捐赠攀枝花。这些凝结着时代光影的影像,将走向展厅,融入城市记忆。
光影无声,却镌刻下攀枝花华丽转身的时代印记。这份印记,在梯田的曲线里,在民宿的晨光中,更在百姓的笑脸上。这或许才是攀枝花最动人的“底片”。(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晏洁 范森 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