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民转型技术工人、废弃秸秆转化为菌包基料、闲置烤烟房变身智能菇房——一颗菌种引发的产业突围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7-10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村民在采摘竹荪。

  7月4日早上8点,仁和区啊喇彝族乡官房村的山间,几辆三轮车已停在村里的保鲜库外,静候一种珍贵山珍——身着“蕾丝白裙”、头戴“棕黑小帽”的竹荪,正被村民们从大棚中轻柔托起、包装。

  “今天要赶在露水干前发走400斤鲜竹荪,这几车竹荪要先送到攀枝花机场,走空运,中午进成都的超市,晚上就能上餐桌。”官房村党总支书记唐定海站在保鲜库外,目光紧随着村民手中的竹荪。24小时内,这些带着攀枝花阳光雨露的“真菌皇后”,将以每斤45至50元的批发价,完成从寂静山乡到繁华都市的“蘑”力旅程。

  逆袭:一颗菌种的裂变

  官房村的“菇”事,始于2018年的一场产业突围。

  “我们以前主要种粮食,蔬菜、玉米、烤烟,种类比较杂,都是传统农业,收益不高,想为村民找条新路子。”唐定海回忆道。为此,唐定海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叩开了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大门。“我们带着土壤找上门,又请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专家走进村,帮我们检测气候、水源等自然因素,探索适宜本地种植的、让村民收益提升的作物。”

  经专业评估,官房村在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全程技术指导下开展食用菌种植。“第一年,村组干部试种了3亩羊肚菌、灵芝菌。试种成功后,第二年,村组干部又把试种面积扩大到8亩,还带头学技术,相较于以前种烤烟,每亩地增收了2万至3万元,收效很好。第三年,村民就自发跟种了。”

  确定好食用菌的种植方向后,“菌种怎么来?来了怎么培育?”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

  唐定海说:“有些要跑到云南的南华菌包市场去买。”菌种外购成本高、路途远,成为卡住产业脖子的难题。经反复考量,2023年,啊喇乡为官房村向上争取10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菌包厂,把果树枝、玉米秆等废弃农作物回收,经粉碎发酵制成菌种,以成本价供给农户。

  有了工厂,菌种可培育了,还需要设备。为此,官房村村集体经济向银行贷款108万元,购置了相关设备并为工厂运行做准备。“这套设备效率高,每天生产七、八千个菌包,下午进锅炉灭菌,次日清晨即可出炉。灭菌效果彻底,菌种成活率也高。”唐定海指着菌包厂“一方”“一圆”形状的两个先进灭菌机向记者介绍。据了解,该工厂年产值达400余万元,每天可生产的菌包,不仅能供应本乡,还辐射会理、会东及云南永仁等周边地区。菌种成本直降的同时,厂里的这套设备更以每年2000吨的消化量,“吃掉”全乡70%的秸秆,实现环保与降本增效一举三得。

  难题得以解决,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如今,全乡积极打造羊肚菌、赤松茸、香菇、平菇等多个示范园,食用菌总面积约400亩,亩均产值4万至5万元,全乡年产值在1500万至2000万元之间,产品销往成都、昆明、贵阳等城市,供不应求。其中,羊肚菌、赤松茸、竹荪等特色菌菇实现年销售额超1200万元,带动村民务工增收120余万元。”啊喇彝族乡副乡长张俊介绍。

  升级:小菌包撬动大产业

  新产业的发展为村民带来家门口的增收机会。7月7日,54岁的村民杨世芝又一次走进大棚采摘竹荪,她手指轻巧利落,边忙边对记者说:“一天最少能挣130元,采收期3个月,收入能有一万多元。”据唐定海介绍,仅该村的几个基地和菌包厂,每年支付的工人工资就超百万。人手短缺时,还需从云南永仁、大姚等地招工。

  有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还有人跨越千里来攀创业。从浙江来的种植户付朝春扎根攀枝花7年,他的基地年产香菇10万斤,产值40余万元,仅靠夫妻俩加本地四、五名工人就能运转起来。他说:“攀枝花暖和,哪怕是冬天菌子也长得好,别的地方天冷长不出来。”创业的同时,付朝春还在啊喇乡带出了一批种植食用菌的徒弟,有的徒弟现在的产业规模已经超过师父。

  跨省创业,既带来他乡的宝贵经验,也催生本土的创新渴望。

  种植户陈朝宪的10亩平菇大棚年产20万斤,年产值50余万元。但他并未止步,还开辟了小型实验室,试种愉黄菇、鹿茸菇等十余个品种。“我要研发新菌包配方,根据不同菌种特性精准调配营养,提高产量和品质。”他说。

  品质上发力的同时,陈朝宪还有自己的增收小窍门。“雨季菌子长得快,但我们的大客户是学校,现在放假了,这段时间我们就要控制菌种的数量。等到9月娃儿们开学的时候才是我们的旺季。”他笑着说。

  一本致富经,既写着村民的巧思妙计,也印着村“两委”的长远擘画。

  “竹荪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几乎十年没跌过。”今年,官房村计划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村“两委”干部的市场调研指向更广阔的前景。村集体经济正试种反季竹荪——春节前后上市,每斤价格可达100至150元,是应季的两三倍。今年该村争取到四川省民族特色村寨资金,计划建设智能大棚控温控湿,反季亩产值有望突破10万元。

  这场未来擘画中,更具想象力的是闲置烤烟房的华丽转身。唐定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烤烟房闲置期约半年,花两三千元加装加湿设备和灯带,即可改造成‘智能出菇棚’。一个小烤烟房预计放置400个营养筐,管理得当的情况下,每筐产一斤竹荪,产值4万元,纯利润不低于2万元。如果模式成功,农户拿出一两间空房改造种植,增收路子就打开了。”

  传统农民转型技术工人、废弃秸秆转化为菌包基料、闲置烤烟房变身智能菇房,在官房村,更多变革正在酝酿,一朵菌的旅程,正悄然改写山乡的命运经纬——当清晨采摘的竹荪,在夜晚化作千里外餐桌上的珍馐,仁和区的“蘑”力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媛 车东洪 文/图)

审核: 郑淇夫   责任编辑: 伍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