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服务市场主体 激活发展一池春水
——我市多方面协同发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7-05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市立足企业发展实际需要,聚焦落实惠企政策、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完善企业诉求困难反馈解决机制等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搭建桥梁 化解难题
近日,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市财政局、市商务局,举办了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融资对接活动,邀请35家民营企业、9家金融机构,现场开展“一对一”融资对接。“可以一次性对接多家银行,环节简单明晰,节约对接成本,效率还高。”说起融资对接活动,市路强工贸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陈莉赞不绝口。当天,现场有11家企业与银行机构初步达成意向合作。
充分发挥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血液”的关键作用,我市根据现实需要,不定时开展融资对接活动、政银企座谈会等,及时搭建起企业与银行的桥梁。
走进东区瓜子坪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正在娱乐。2023年底,该中心为扩大规模、提升功能品质,启动了二期建设,但面临资金不足的困扰。“各级党委政府主动牵线搭桥,帮助我们成功获批330万元信用贷款,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保障了项目建设进度。”服务中心院长陈秋燕告诉记者,去年底,二期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增加床位150个,多功能厅、综合休闲厅、棋牌室、阅览室等应有尽有,该中心也成为目前我市最大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当前,该中心聚焦分类式照护,以“机构—社区—居家”三级精准服务网络为核心,构建15项专业护理、12类社区服务、26项上门服务等差异化服务清单,形成机构专业照护、社区嵌入服务、居家智慧延伸的分类照护全链条服务体系。“我们将以更优质的服务、更专业的运营,全方面发展分类式照护养老服务,让老年人享受更加幸福、健康、快乐的养老生活。”陈秋燕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今年以来,我市已开展“进园区、进企业”专场融资会15场,解决融资需求2.4亿元。
企业出题 政府作答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今年以来,我市建立“企业之家”服务体系,出台《攀枝花“益企行”政企常态沟通交流机制》,形成优化营商环境季度恳谈制度,推动“企业出题,政府作答”走深走实。
当前正值钒合金销售的旺季,在市仁通钒业有限公司,钒合金球团生产线一片繁忙。“我们钒合金产量在行业中算是比较大的了,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1亿元。”仁通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守均说,企业心无旁骛忙生产,得益于攀枝花良好的营商环境。
今年5月中旬,仁通钒业通过“益企行”政企常态沟通交流机制,向行业主管部门提出诉求,请求帮助申请办理有关惠企政策。“不同的惠企政策涉及不同的部门,我们不熟悉。他们很热情,诉求一提出来,当场就帮忙解决,不停打电话联系有关部门,1个多小时就帮我们把能享受的惠企政策的申报途径、材料、条件等弄得明明白白。”仁通钒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陈绍德说,现在企业享受到了税收减免、吸纳外地人员就业奖补等多项惠企政策,“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做支撑,企业发展信心很足,已申报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力争5年之内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今年以来,我市通过每月收集企业诉求、督导办理、跟踪问效等方式,共收集企业诉求294项,已办结182项,其余正在持续办理中,企业满意率达92%。
协同发力 优化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我市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建立“警随企后”等服务体系,打造“随叫随到、不叫不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服务品牌,出台《攀枝花市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等一系列惠企政策,并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目前,我市惠企政策库共归集市本级制定惠企政策事项45项,其中免申即享事项19项。
在政务服务方面,畅通市场准入和准营,推行开办企业“小时清单制”、高效办成一件事、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登记等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4个小时内办结;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质效,审批环节从原来的38个合并至8个,审批时限由120个工作日压缩至36个工作日内。
在法治环境方面,组建市、县(区)两级“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团”,成立破产管理人协会,设立涉企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建立检察官联系制度,探索开展“四位一体”综合服务管理执法模式,推行“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等柔性执法,在全省首批试点开展行政检查“亮码入企”,深化“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加强企业权益保护,为企业发展提供法律支撑。
在要素环境方面,降低融资、用工、水电气、用地、企业物流货运等成本,其中,企业低成本融资全省领先。同时,持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据统计,2025年1—4月,我市出口钛白粉3.2亿元,出口钢轨3亿元,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1.5亿元,同比增长39.7%。
在创新环境方面,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效,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企业。2024年,全市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10家。
通过政务、法治、要素、创新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我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统计显示,今年1—5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2个、0.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3个、2个百分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23亿元,增长5.3%。(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建玲 莫贯 曾海峰 李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