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盐边:多彩非遗好韵味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7-03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每当夜幕降临,在盐边县城大小广场、公园等地,伴随着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声响起,人们就会手拉手、肩并肩,跳起“笮山锅庄”。节奏欢快、脚步灵动,人人喜欢、老少皆会,一曲《笮山锅庄》正是盐边县独具特色、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的缩影。

  盐边县雅称“笮山若水”,青山绿水滋养着绚丽的人文风物,笮山锅庄、国胜茶、盐边油底肉、傈僳族服饰、盐边羊肉米线等一大批非遗技艺广泛保存和流传于民间,滋味独特、韵味深长,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盐边,每到逢年过节时,各族群众总喜欢手拉手围成一圈,通过歌舞的形式,表达感情,传递祝福。这种方式,既促进了交流、增进了团结,又丰富了精神生活,增添了文化韵味。

  盐边古称“大笮”,全县有12个乡镇,居住着汉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傣族、白族等近30个民族。流传在盐边县的锅庄,融合了本地多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因与其他地方的锅庄有着不一样的艺术表现,被称为“笮山锅庄”。2014年,“笮山锅庄”被列入第四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歌舞是盐边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盐边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笮山锅庄、苗族芦笙、红彝蹀脚舞等以歌舞、器乐为表现形式的非遗技艺,绘声绘色地讲述着盐边“大笮文化”的丰富内涵。

  赋能产业 非遗滋味促振兴

  盐边境内的柏林山脉,群山叠嶂,林木葱茏,终年阳光漫射,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平均海拔1800米的柏林山腹地,有利于茶树生长。远近闻名的国胜茶就出产在柏林山脉中的国胜乡,国胜银尖、国胜毛峰等以其良好的茶叶品质,深受消费者喜爱。

  国胜茶使用世代传承的炒、揉、烘等传统加工工艺,制出形美、叶嫩、汤清、味醇的茶叶,还带有纯天然的淡淡兰花香味。2023年4月,盐边茶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赋能,让国胜茶品牌更加幽香。2024年,在第十三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攀枝花川之灵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笮山若水”国胜白茶荣获“金奖茶叶”称号。目前,盐边国胜茶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产值超1.1亿元,涌现出“笮山若水”“二滩云雾”“百灵山绿茶”等一批优质国胜茶品牌。

  除了茶叶,盐边油底肉、浑浆豆花、手工桑葚膏、羊肉米线、泡菜鱼等地方特色美食制作技艺也被列入省、市、县非遗名录。其中,盐边羊肉米线年产值超1.8亿元,带动其原料、辅料等相关产业发展。盐边油底肉、盐边牛肉、盐边泡菜鱼在当地商超、农贸市场、餐饮店等随处可见、可购、可食。

  活态传承 非遗绽放新光彩

  今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时装周(春季)主秀场“非遗四川·百城百艺”盐边傈僳族服饰大秀,吸引了众多时尚品牌和大咖关注。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傈僳族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攀枝花非遗项目展示,再一次站上国际性的舞台,傈僳服饰纹样成为国内外客户关注的焦点。

  傈僳族研究会会长谷艳,将非遗的静态展示和活态传承相结合,参与创立盐边县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并创建和打造“阿木诗依”傈僳族非遗品牌,在“非遗+课题研究”“非遗+研培计划”“非遗+文创孵化”等方面不断拓展新路径。

  从民间工坊登上国际舞台的民族服饰,从田间地头进入工厂车间的茶叶,从农家厨房走向大众舌尖的美食……盐边县深耕全县46项省、市、县非遗项目文化富矿,创新实施“非遗+”融合战略,全域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先后建设4个非遗传习中心、7个非遗工坊,在促进“非遗之花”开满“笮山若水”的同时,非遗项目背后的相关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竞相生长。

  盐边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坚持以非遗保护为支点,撬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非遗保护格局,全力实现非遗资源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从“文化记忆”到“经济动能”的新跨越。(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徐杨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龚林埔)

审核: 喻薇   责任编辑: 杨正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