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棵始终向上挺立的“英雄树”般,生在、长在攀枝花,“冠盖”辐射川西南、滇西北——打造“区域医疗中心” 这所医院的“硬核”能量有多大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4-25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老住院大楼。

1987年4月,在全市开展首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华山院区。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新院区。

 

 

 

 

2002年4月,完成省内首例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应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病人实施手术。

利用最新型合成模块生产临床精准诊疗所需的放射性分子探针。

为恶性肿瘤病人实施后装治疗。

老带新,为年轻医生讲解心脏解剖。

如果要在恢弘的历史背景里、壮阔的发展叙事中,去探寻一座城市与一所医院的关系,攀枝花市与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或许是最好的范本。

二者有血脉相连的哲学逻辑:攀枝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骨子里流淌着红色基因,也因此有了“为何存在”的意义感,“与谁同行”的归属感。

关于这座城市

从当年三线建设激情燃烧的战天斗地,到今天描绘“共富共美”的城市画卷,在不毛之地上建起举世闻名的“百里钢城”,又让钢铁之城变身为人皆向往的暖暖花城。如今,这座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正在建设全国唯一地市级的共同富裕试验区。

关于这所医院

60年前,好人好马上三线,在党中央号召下,由上海医疗队、东北医疗队、四川医疗队、天津血研所共同组建渡口医院,一批政治可靠、作风正派、技术过硬的医疗骨干在简陋条件下忘我工作,为三线建设提供重要的医疗支持,为渡口市带出了一支专业、规范的医卫队伍。

白驹过隙,斗转星移,当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渡口医院亦成为攀枝花市中心医院。

既为中心,即是重心,抱负与追求有多高远,格局和目标就有多宏大:在“攀登、创新、阳光、包容”的新时代攀枝花精神中汲取养分,攀枝花市中心医院从曾经的“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在健康攀枝花的建设中兼具“仰望星空”的美好愿景与“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一路风雨兼程。

医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质量立院,科教兴院,人才强院,管理治院,文化塑院,环境美院”的办院理念,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打造初具规模的川西南、滇西北区域医疗中心,如一道从攀枝花之芯发散出的医疗之光,辐射人口1500万。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196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渡口医院在大田镇宣布成立;2025年,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医疗中心,一张答了60年的考卷还在持续答题——

凭什么成为“中心”

信仰之光,立院之基

1966年,渡口市,人迹罕至的华山一处相对平坦的山坡地上,立起了一幢楼,据说这是攀枝花开发建设史上建起的第一幢红砖楼房。

历史赋予了这幢红砖楼传承的红色基因。

在这座楼里,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的前身渡口医院正式运行,从此拉开攀枝花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发展的大幕:从当初,只有20个床位的简陋医院成立第一个党支部,72名医护人员在党支部带领下,为三线建设者们看病抓药;到今天,建成一座占地108.35亩的现代化三甲综合医院,在院党委领导下,56个党支部作为先锋堡垒,全院2179名干部职工为攀枝花市百万市民、川西南、滇西北区域1500万人民群众守住健康大门,这里是一个以人民健康为信仰的地方,这里的人,眼里有光、心中有情、脚下有路——

光,是源自内心的信仰之光。

“支部党员大会都组织学习了什么?讨论了什么?你们支部通过哪些形式实现党建引领?”

这是最近,医院党委开展党建查房时提出的问题。

党建+廉政“双查房”是由院党委领导班子通过“听”“查”“访”“评”,对院属各党支部及支部所辖科室的党建、党风廉政、科室发展等工作开展的定期检查,是市中心医院管理治院的工作机制之一。

像这样的制度在市中心医院还有很多项,“行政为临床服务,临床为患者服务”便是其中之一。医院最好的地块、楼栋全部用作了门诊楼、医技楼和住院楼,尽最大努力改善患者就诊环境和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工作环境;而整个医院的行政中枢则在一栋陈旧、低矮、没有电梯的四层小楼办公,这也成了后来很多青年人才来了就留下的重要原因。

全院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构建起“党委把舵领航、支部夯基垒台、科室协同发力”的共治格局——医院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院属各党支部、各科室以“强堡垒、促发展、精业务、优服务”为己任,共同绘就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院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医保服务定点医疗机构示范点”等多个荣誉。重症医学科党支部获评全国公立医院临床科室标杆党支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党支部、手供部党支部、重症医学科党支部、神经疾病中心党支部先后获评四川省公立医院“标杆党支部”;2019年起“国考”跻身A级医院队列;12个专科排名全省前20,先后建成四川省重症区域医疗中心、骨科区域医疗中心,居四川医疗第一方阵。

情,是爱岗敬业的率性真情。

2019年12月,由市中心医院职工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我是方秀芝》在省卫生健康委主办的文艺演出中获得一等奖,该剧以攀枝花三线建设为背景,讲述了医生方秀芝主动到前线救援被烧伤的三线建设者,却失去腹中孩子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其中就有院办行政人员肖正蓉。

“我想起小时候,妈妈上夜班,把我带到病房里的情景……”

肖正蓉的母亲沈湘瑾1968年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1971年来到渡口医院,在耳鼻喉科工作26年,于1997年从医院退休。从小在医院大院里长大的肖正蓉,女承母业,1995年大学毕业后,她也进入市中心医院工作至今。

在市中心医院,沈湘瑾、肖正蓉母女只是广大爱岗敬业的干部、职工群体里的普通一份子。多年来,在“德术兼济、人本至上”的医院宗旨指引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个“方秀芝”。

周倩医生雨中为患者撑伞淋湿自己;怀孕医生张菊毫不犹豫跪地抢救新生早产儿;急诊科医生李超、黄云入职7年献血24360毫升;骨科主任钟凤林坚持手术20余小时,为6岁女童接上四根手指,被同事赞为“钟铁人”;神经疾病中心主任魏剑波通过精准的神经修复与功能重建,帮助患病的20岁女孩实现自主站立、重获新生……

岁月倥偬,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中心医院人身体力行、不懈探索、不断超越,为万千患者重获健康。

靠什么建强“中心”

聚“才”有道,兴“技”攀高

攀枝花位于川滇交界处,是凉山、昭通、楚雄、大理、丽江五市(州)的几何中心,建强区域医疗中心,是全市打造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大战略。

立足于此,市中心医院需要破题——人才如何聚、科教如何兴。

用情以礼引人才。

2009年早春3月,一份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求职信”出现在市中心医院院办的案头,2天后,由现任院长、时任院纪委书记张月辉带队的引才小分队出现在春寒料峭的北京街头,当年在协和医院就读博士的张颖娟见到她们时,既惊讶又感动。她的爱人想回攀枝花工作,即将毕业的她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的想法投了一份简历,没想到医院给予了如此礼遇。如今,张颖娟已从一名青涩医生成长为市中心医院最年轻的副院长,这是医院培养人才的典范之一。

引进一个人才,市中心医院从安家保障、职业规划、科室选择,甚至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生活问题,都统统提供支持和帮助。

构建洼地育人才。

院党委发挥政策、环境、机制优势,不遗余力多维度打造人才洼地。

医院系统性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精选业务骨干赴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研修先进技术,柔性引进权威专家驻院指导;组建院领导领衔的引才专班,深入知名医学院校精准引才。从招聘信息的精准投放到人才政策的创新设计,从考察接待的线路规划到安居保障的配套完善,构建起全链条育才服务体系。

洼地能量不断释放,全院上下掀起“白天临床攻坚、夜间学习充电”的奋进热潮,人才引擎释放的强大动能,推动医院步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

千方百计留人才。

“从金海那截绕道走,那一片是城市新区,高楼大厦道路宽广,青年们会觉得攀枝花这个城市不错,第一印象基本形成。”

从就任院长到担任书记,徐文豪每次去机场接机青年才俊时,他都会特意交代司机所走的线路。对于不沿边、不靠海的攀枝花如何留住人才,作为院领导,他煞费苦心,每当看到来医院的青年才俊们对老院区的环境面露犹豫时,他会及时拿出新院区的规划图:“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将来要搬到新院区,那里条件是相当好!”为了青年人才的子女就学,又四处奔走争取政策,只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医生能和他当初一样,选择攀枝花,留在攀枝花。

不拘一格用人才。

全院以“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灵活原则,柔性引进华西医院董强教授担任泌尿外科学术主任、华西天府医院康焰教授担任重症医学科学术主任,指导学科建设工作。先后建立陈孝平院士工作站、田卫东专家工作站、王式功专家工作站,创建中国创伤救治联盟“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首批加速康复外科骨科试点医院、中华医学会西南泌尿系结石病防治中心攀枝花分中心、四川省人民医院机器人微创中心攀枝花远程中心等,通过四川省卫生健康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妇女儿童)验收。

一池人才春水激荡出市中心医院澎湃的发展动能——

每年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院开展专题培训100余场,选派医务人员前往知名医学院校进修学习200余次。先后派遣50余名骨干赴美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家以及国内一流的医疗中心研修学习。培养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7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突出贡献专家、省名中医等36名,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市突出贡献专家、市青技人才等250人;鼓励医院职工努力提升自身职称学历,培养硕士34人,博士2人,高级职称人才369人;引进博士、硕士312人;启用年轻业务骨干担任科室主任(副主任)28人;持续推进“银发工程”,10年内返聘20位退休专家回院,以老带新,以教促学……

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兵强马壮”实力迸发的市中心医院,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

在精准诊疗上加大投入。

先进医疗技术,是一家医院推动医疗质量、效率和患者体验变革的核心“武功”,唯“新”、“快”不破。市中心医院始终坚持以技术为先导,兴“技”攀高,着力构建“人本至上”的区域医疗共同体。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代表着当前微创外科领域先进技术和前沿水平,早在2021年,市中心医院就购进川西南、滇西北地区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同年3月7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主刀”实施全市首例手术——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大获成功,标志着区域外科手术迈入“机器人时代”。如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妇科等领域,累计开展手术1500余例次。

为实施精准诊疗,医院先后于2017年,购置PET-CT和高能物理装置回旋加速器;2020年6月,购入后装放射治疗机;2023年12月,购买高端放射治疗设备直线加速器等先进医疗设备,筑牢群众健康防线。

在学科发展上向新攀高。

全院坚持“高精尖优创新驱动,医教研管协同发展”,通过学科建设的一次又一次向新攀高,为区域医疗发展和群众看病就医,不断消除“壁垒”。

为筑牢区域群众生命健康最后一道防线,2009年,医院率先在川西南、滇西北片区成立重症医学科,负责承担区域内危重症病人的救治。经过近15年的发展,重症医学科成为四川省重症区域医疗中心(川西片区),对各类急危重病人救治积累丰富临床经验,成熟开展核心技术79项,其中包括被称为重症患者“终极武器”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目前,科室重症疑难病种达223项,收治患者的市外占比达53.19%,范围涉及攀枝花周边市州20多个县区。

同样建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科室,还有骨科。科室年收治患者5800余人次,年手术量5200余台次,年门诊量50000余人次。省内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评价得分排名,最高取得全省第三,仅次于华西医院、省骨科医院。

医院长期坚持医疗、科研、教育三者融合发展,不断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提升医院实力。全院持续加强多学科合作和罕见病工作,新增38个多学科联合(MDT)诊疗团队;质控分中心总数达33个,占全市62.26%;急诊科、口腔科相继立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科研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立项省科技厅、省卫健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计划项目37项。

医院还紧紧围绕攀枝花市打造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目标,成立气象医学研究中心,建立专家工作站,研发气候康养与疾病风险预测服务系统,先后孵化多个省市级研究项目,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个、地方标准2个,《气候康养与疾病风险预测模型》综合实力国内领先;《阳光之城攀枝花气候康养内涵、效应与机制研究》获批四川省科技厅定向财力转移支付科技项目,获科研经费60万元,属全市首次,开启攀枝花以产业为依托探索自然科学的先河。

深化院校合作,构建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现拥有硕士生导师30人、四川省教育厅认证高校师资50人及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师资300余人,形成梯次合理的教学团队。与高校联合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成效显著,已输送合格毕业生46人。依托17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搭建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累计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899人、专科医师81人、护士432人、药师59人,为区域内输送大批基层医疗骨干。同时积极拓展学术交流,近五年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434项,其中国家级25项、省级120项。

正是靠着这样的创新驱动、精益求精,市中心医院现有国内、省内先进技术130余项,攀西地区先进技术310余项。正是有这样的“硬核”支撑,在区域内发生任何公共医疗卫生急难险重的事件或危局时刻,市中心医院总能成为一面行业的旗帜。仅用一个数据即可佐证:在新冠疫情期间,市中心医院承担全市40%以上的核酸检测工作,累计检测核酸600余万人次。

怎样去更新“中心”

共富共美,和谐包容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的路,千辛万苦要为人民服务。

对于市中心医院来说,打造区域医疗中心最核心的题中之义,是如何让医院始终焕发历久弥新的活力,去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使命。

建强联盟优化资源分配。

“伤口现在是什么状态?脓液有多少?术前的检查数据如何?”2021年10月12日,市中心医院远程会诊中心,产科专家正向医联体单位盐源县人民医院的医生询问治疗情况,这场相隔200公里的专家会诊,是在“5G远程诊疗车”和远程操控技术帮助下进行的,两地医生围绕一个特殊感染病例进行讨论。

“以前找专家看病,要坐几个小时车去攀枝花,不仅来回费用高,路程还远,太麻烦了。如今在县城里也有专家为我们看病,这才是真的好啊!”提及“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患者家属竖起大拇指。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共同富裕,市中心医院从对口支援帮扶木里县、盐源县开始,拉开对口支援、托管模式帮扶、专科联盟建设、分级诊疗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大幕,全力解决群众尤其是边远山乡群众看病就医难。

在对口帮扶中,派出重症医学科、超声科、耳鼻喉科、护理等多个专业的500余名骨干医护人员对边远县区医院进行“组团式”“传帮带”帮扶,援其所需,援其所用。在托管模式创新中,先后选派管理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极富敬业精神的专家担任受扶医院院长,传授新方法、新理念,推进医联体内同质化管理,为边远地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重点学科、专科联盟建设以及分级诊疗推进中,以现有条件为支撑,借力省级大医院,结合区域内医院、学科分布较为分散的特点,组建联盟,开行绿色诊疗直通车:把联盟单位划分为若干片区,由市中心医院科室主任分工负责不同片区,24小时为区域内患者提供会诊服务;对县域医院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救治难题,根据需要及时对患者转诊;患者情况好转,达到当地医院能处理标准后,再将其转回当地医院治疗,全面形成诊疗闭环。

截至目前,市中心医院托管市内及周边9家医院,与30家区域医疗机构建立联盟。其中,重症学科已与17个周边医院科室建立专科联盟,工作微信群的专科医生达150多名,可随时组织线上学习,疑难病例询问、解答等,“医有中心,病不出攀”正在成为现实。

全域服务托举患者体验。

调查表明,当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医患沟通充分时,其医嘱依从性提高23%-35%。

市中心医院把患者就医体验放大到多个维度建设中,全力抓实“患者价值创造”工程。

医院设立母婴室、残疾人及老年患者专用就诊通道;提供一站式咨询导诊服务;出院带药送至病房;便民设施随处可见。

针对院区环境老化情况,医院在力所能及改造上持续下功夫。2021年,借市政府启动华南大桥项目建设之机,改造院区道路,将道路拓宽,拆除沿途收费岗亭、食堂、老制剂室等旧房,对道路两侧绿化改造,增加停车位70个;新建南大门,缓解医院交通拥堵和无“双通道”的问题。对门诊大厅进行扩大改造,挂号窗口改在大厅内侧,拓宽候诊大厅,全面改善病人就诊环境。

2022年10月,医院在门诊一楼设置医患关系办公室,启动“书记、院长接待日”,切实推动投诉受理关口前移,搭建医患良性沟通平台,同时以病人反馈问题为导向,优化出院结算、窗口错峰排班等流程,不断缩短等候时间。

2023年,在全省“万名医护走基层”志愿服务活动中,市中心医院成立42支志愿服务小队,将联系的基层医疗机构“包干到队”,深入乡镇、社区,为群众送医送健康,丰富文明单位创建内涵。

2024年,市中心医院实施“一次挂号管三天”和分时段预约诊疗;设置彝语导诊岗,开展夜间、节假日门诊;增设儿童口腔门诊、老年口腔联合门诊等44个专病和亚专科门诊。实施全院血糖规范化管理,推动无痛医院建设,肝胆外科打造“安静病房”,心胸外科、全科医学科试点“无陪护”病房,推广叙事护理、新生儿袋鼠式护理、日间手术等一批医疗服务改善项目,深受患者一致好评。

高远布局畅通未来发展。

2025年,是攀枝花开发建设60周年,市中心医院也迎来建成60周年的重要日子,流金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向未来。

新起点孕育新希望!

年初,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统筹推进各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建设高颜值阳光康养名城。这也是对市中心医院提出的新要求。

院党委将以“一院两区”新发展格局,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内涵式发展,努力为高颜值阳光康养名城建设一张更亮丽的医疗名片。

在新院区,进行空间布局优化,立足区域医疗中心功能定位,实施“专科能力提升”行动,以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救治能力提升、专科内涵指标优化为重点,奋力打造一批优势和特色专科集群。建成四川省肿瘤医院攀枝花肿瘤诊治中心,实现肿瘤预防、诊断、治疗、康养全流程管理。整合系统性疾病,建设神经疾病中心、消化疾病中心、骨病中心、老年医学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医疗健康服务。

在华山院区,按照国家对现代医院的建设要求,启动病房功能与环境提升改造项目和绿化景观优化工程,建设妇儿、心血管、康复、医养、安宁疗护、舒缓医学等学科,形成两院区差异化发展。

无问诗与远方,但求仁心所向,干成一件事、达成一个目标,只有务实致远的行动和砥砺——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对于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是一场没有止境的修行!(梁波/文 市中心医院供图)

审核: 周红   责任编辑: 杨正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