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沙拉:古村落的文旅蝶变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4-24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青山环抱间,红墙青瓦的四合院错落有致,非遗小园里传出阵阵古乐,农家小院里“杯酒话桑麻”,游客与村民在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中国彝家第一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中国最美古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迤沙拉村,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生动讲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文旅蝶变故事。
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位于川滇交界,有汉族、彝族、傈僳族、傣族等,其中彝族群众占比96%。这里曾是古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明洪武年间建村,600多年来,多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和交融,形成独具特色的俚濮民俗文化。
穿过广场,沿村委会台阶而上,2018年建成的村史馆静静矗立。村史馆由历史文化、乡贤文化、非遗三个展厅组成,陈列着257件见证迤沙拉历史变迁的老物件。从农耕工具到生活用品,从服饰饰品到乐器,让游客在欣赏时仿佛能看见当年南来北往的商队在此歇脚,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里交流、交易,文化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了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此外,市民宗委精心培育5名导游讲解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展陈大纲、讲解词,让游客看到、听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曾经,迤沙拉村是省级贫困村。2011年,市民宗委实施民族团结新村项目,投入民族资金500万元,融合其它资金4000余万元,农户自筹资金1000万元,硬化道路、改造雨污管道等,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让古村落旧貌换新颜,传统村落“沉睡”的文旅资源和村民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激活。如今的迤沙拉,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多元业态。
3月2日上午10点,阳光洒满村口,松针铺地、满目青翠。一批游客抵达迤沙拉村参加迤沙拉举办的2025年全国春节“村晚”示范点暨2025年迤沙拉姊妹节。广场上,各族儿女手拉手载歌载舞,在欢声笑语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村民开办的农家乐里,香气扑鼻,彝族的坨坨肉、汉族的扣肉,一同出现在餐桌上,食客们围坐在桌前品尝美食,分享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习俗,文化在味蕾的碰撞中相互交融。游客汪先生兴奋地说:“这里的文化太有魅力了,让人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下次还要带家人来。”
在迤沙拉,村民们守在家门口,利用资源吃上了“旅游饭”。“自从2023年我们村建成国家4A级景区以来,来村里旅游的客人就越来越多,我把家里收拾收拾,开起了农家乐,做些地道的农家菜,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村民郑自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除姊妹节外,迤沙拉还常态化举办火把节,将谈经古乐、羊皮鼓舞等非遗项目搬上舞台,投资打造的全市首个景区情景演出《迤啊·迤沙拉》荣获省第三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优秀奖;着眼民族手工业创新发展,推出系列文创产品22款,打造“共富集市”,让文化“活”了、消费“火”了。
2025年春节期间,迤沙拉村文旅推荐作品网络点击量超50万人次,观看人次突破1500万,“引流”线下游客14.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400万元,迤沙拉文旅IP成功出圈。
迤沙拉,这座承载着民族交融记忆的古村落,正以文旅为媒,续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崭新篇章,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在金沙江畔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安琼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