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桑树的产业链延伸

——盐边县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发展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4-07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游客采摘桑椹。

  眼下,又到了桑椹成熟的季节,在盐边县北部广袤的土地上,13万余亩桑树翠绿浓密的叶子下,结满了诱人的果实,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蚕桑产业作为盐边县北部地区传统支柱产业,一直以来都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蚕桑产业逐渐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桑果价格下行等诸多困境,如何才能破茧突围?盐边县开展了一系列有益尝试。

  农旅融合 不断拓宽产业链

  清明小长假,乡村游、近郊游成为众多市民游客热衷的出游方式。4月3日,记者来到位于盐边县惠民镇新林村的绿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桑椹采摘体验园看到,葱郁的桑园内,颗颗或长或短的桑椹挂在枝头,众多游客流连于桑树下,品尝着这份春日的甜蜜。“我是第一次来,这边桑椹品种多,味道也甜,体验感特别好。”来自红格镇的谢明娟在得知桑椹成熟后专程来到这里体验采摘的乐趣。

  “为了让游客有一个好的采摘体验,我们一共种植了9个桑椹品种,游客可以品尝到各种味道的桑椹。”绿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平霞介绍,2019年该公司开始打造桑椹采摘体验园,2021年4月正式对外营业,并成为市级研学旅游基地。在这里,不仅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还能了解蚕桑产业发展历史,深入了解桑椹现代加工技术,吸引了不少像谢明娟一样的市民游客和市内外学生来此游玩研学。

  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该公司还开发出了诸如桑椹果干、果糕、果酱和桑叶茶等诸多产品,让桑椹产业从单一的种植销售转变为精深加工的纵向发展。在乡村旅游经济的助力下,如今绿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产值达1200余万元。

  非遗赋能 群众增收促共富

  桑树不仅能产桑果,其叶还可喂蚕,生产蚕丝。作为四川省首批优质蚕茧基地县之一,盐边县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因素,这里生产出的蚕丝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由其加工的蚕丝被更是广受消费者好评。在盐边北部地区,大部分养蚕的农户都会蚕丝被手工制作,渔门镇犀牛村村民蒋彦兵就是其中之一。

  “手工制作蚕丝被一共有4个大的步骤,包括煮茧、抽丝、晾晒和制作,做出来的蚕丝被质地轻柔,冬暖夏凉。”记者见到蒋彦兵时,他正在制作前两天顾客预订的夏凉被。蒋彦兵介绍,他家蚕丝被手工制作技艺已传承了上百年,此前制作均为自家使用,2019年开始专门从事手工蚕丝被制作销售,但销量情况并不乐观。“刚开始的时候一年只卖得到30斤左右的蚕丝被,而且基本上都是亲朋好友来定制的。”蒋彦兵说。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24年。盐边手工蚕丝被制作技艺入选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蒋彦兵则作为传承人进行培养和申报,加上他发布的一条手工蚕丝被制作视频的爆火,订单量开始纷至沓来。“我们2024年销量增加到了300斤左右,销售额达到100多万元。”蒋彦兵高兴地说。

  近年来,盐边县依托特色农文旅资源,积极开发非遗项目和打造研学旅游基地,促进乡村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目前,全县共有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6个,打造省、市级研学旅游基地(营地)6个。“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储备申报工作,在传承人的培育、非遗工坊申报评定等方面下功夫,以非遗技艺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建圈强链,为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贡献力量。”盐边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车东洪 何贵军 文/图)

审核: 江潇   责任编辑: 杨正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