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攀枝花市“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17-05-07     来源: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 索 引 号 :008320033/2017-00011
  • 发布机构: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2017-05-04
  • 发布日期:2017-05-04
  • 文  号:攀办发〔2017〕52号
  • 有 效 性 :1

各(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攀枝花市“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 5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 年 5 月 4 日

  攀枝花市“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 年),是攀枝花市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也是加快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的关键阶段。《攀枝花市质量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以下简称《质量发展规划》)根据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 年)》和《中共攀枝花市委关于制定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旨在厘清质量发展现状,明确质量发展目标,提出质量发展重大举措,是今后 5 年指导攀枝花市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时期质量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我市质量工作协调机制基本形成,质量法治建设不断完善,质量基础建设逐步夯实,质量发展环境日趋优化,企业质量主体意识逐步增强,总体质量水平稳中有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时期,我市 GDP 实现年均 11.5%的增长速度,人均 GDP 将达到 75078 元,三次产业结构由 2011 年的 3.8%、75.5%、20.7%调整为 2015 年的 3.4%、71.4%、25.2%,农业标准化工作不断推进,农业发展质量提升明显,工业企业品牌带动、标准引领、科技支撑作用加强,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以阳光康养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日益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支撑。

  ——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成功创建国家级品牌、省级品牌54 个。工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由 2011 年的 95.5%提升到 99.2%;食品安全“三级”巡查模式进一步完善,巡查覆盖率达 100%,重点食品抽检合格率由 2011 年的 95.7%提升到 98.5%;农产品抽查平均合格率稳定在 96%以上;全市药品、医疗器械抽检合格率为 99.5%。

  ——工程质量全面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总体受控,重大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 100%,一般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稳定在 96%以上。在建水利工程质量、交通建设工程质量以及建设工程质量的质量监督进一步加强,在建工程监督覆盖率达100%,无重大质量事故发生。

  ——服务质量显著改善。在服务业规模和能级不断提升的同时,服务质量水平也不断提高。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四川省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测评统计初步开展。

  ——环境质量取得突破。“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减排基本达到减排进度目标。地表水环境质量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噪声污染有效控制,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得到有效监管,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十三五”时期质量发展形势。

  1.面临的机遇。

  ——质量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将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李克强总理在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强调,“质量问题事关中国经济能否健康发展,追求质量发展永无止境,建设质量强国任重道远。我们将坚持走质量强国、效益兴邦之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部署,《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实施意见》等质量发展战略、意见为全市质量强市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行动纲领。

  ——质量发展是促进攀枝花市经济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新常态下,攀枝花市经济进入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产业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基础原材料工业存在产能过剩、产品边缘化、同质化和断层化的现象,房地产业面临去库存难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 2025》等一批国家级战略、规划的出台,为攀枝花市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供难得机遇。要求我们通过全面提高产品、服务、工程和环境质量,“对冲”速度放缓、抢占发展先机、赢得未来主动,实现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质量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选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加速涌现,群众对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问题产品和安全隐患容忍度越来越小。消费需求变化将倒逼企业积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增强全市经济内生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2.面临的挑战。

  ——产品质量方面,企业质量安全主体意识不强,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督检验资源投入不足,检测能力水平不高;流通领域质量问题频现,监管难度较大,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协同不足。

  ——工程质量方面,工程质量日常监管有待加强,监督执法检查频率、力度有待加大;施工单位管理不规范,施工企业质量诚信意识淡薄问题依然存在。

  ——服务质量方面,服务业现代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依然不高;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尚未全面推行,服务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测评统计欠缺,重管理、轻服务问题较为突出,服务质量与人民群众期望仍有较大差距。

  ——环境质量方面,受自然、历史等综合因素影响,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有限,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高耗能、资源型的工业结构受到的约束逐步增大,对区域加快工业发展造成制约。

  ——产业质量方面,受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集中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不够,农业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能力不足,农业发展壮大困难;工业产业竞争力指数不高,产业同构化问题严重,支柱产业链较短,布局调整压力较大;服务业总体发展缓慢,服务业品牌企业、龙头企业少,服务标准化程度、顾客满意度不高。面对新形势、新常态、新要求,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把质量作为新常态下的新动力,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质量强市战略,以提高质量和效益支撑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攀枝花经济迈向质量时代。

  二、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质量强市发展道路,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提升质量总体水平为目标,大力推动质量创新,加快构建质量治理体系,加快建设质量强市,全面提升产品、服务、环境、工程质量水平,增加中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供给,全面助推“四区驱动战略”“四个加快建设”,引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迈向质量时代。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质量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质量水平,促进质量发展,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

  ——坚持安全为先。把安全为先作为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强化质量安全意识,落实质量安全责任,严格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提高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科学处置质量安全事件,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诚信守法。把诚信守法作为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倡导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增强质量诚信意识,完善质量诚信体系,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发展先进的质量文化。

  ——坚持夯实基础。把夯实基础作为质量发展的保障条件。深化理论研究,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夯实质量管理基础,加强质量人才培养,推进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以及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有利于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驱动作为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实现管理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创新能力,增强发展活力,推动质量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质取胜。把以质取胜作为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全面提高各行各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发挥质量的战略性、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依靠质量创造市场竞争优势,增强我市产品、企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产品质量目标。到 2020 年,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指标水平稳步提高,质量创新能力和自有品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品种、质量、效益显著改善,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高。

  ——工程质量目标。到 2020 年,工程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建筑、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等重大建设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普遍增强,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尤其住宅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绿色建筑迅速发展,建筑工程节能效率和工业化建造比重不断提高。

  ——服务质量目标。到 2020 年,基本完成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基本实现服务质量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建立一批充满活力、示范效应显著的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以“市场化、产业化、信息化、社会化、网络化”为发展方向,构建以先导性服务业为引领、支柱服务业为主体、新兴服务业为突破、发展模式不断创新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建立和完善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形成科学的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新型服务业业态不断发展,形成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网络经济、健康经济等新型服务业业态。大力打造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建成区域性服务中心,服务业行业自律能力和质量诚信意识明显增强,批发零售、餐饮住宿、旅游休闲、阳光康养、文化体育等显著改善,服务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环境质量目标。到 2020 年,环境保护和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生态修复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率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省下达目标。

  ——产业质量目标。到 2020 年,四大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传统产业提升改造成效卓著,战略性新兴行业优势初显,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达到新高度,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积极促进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形成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局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培育一批质量素质高、品牌影响力大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先导型、支柱型产业。

  专栏 1 质量发展主要指标

  (1)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 97%以上

  (2)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 95%以上

  (3)药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 96%以上

  产品质量 (4)流通领域重点商品质量抽检覆盖率 100%

  (5)进口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 90%以上,出口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达 98%以上

  (6)工业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稳定在 96%以上

  (7)制造业主要产品质量损失率小于 0.08%

  (8)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 100%

  工程质量 (9)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 98%以上

  (10)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应用普及率达 80%以上

  (11)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 85%以上

  (12)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 85%以上

  服务质量 (13)旅客满意度达 80%以上

  (14)公共服务满意度达 90%以上

  (15)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 95%以上

  环境质量 (1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 42%以上

  (17)森林覆盖率达到 60.3%左右

  (18)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26%,年均增速在 8%以

  产业质量 上;形成 1+4+3 为重点的服务体系

  (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 10.5%

  注:质量损失率是指产品质量成本的内部损失与外部损失成本之和与工业总产值之比,质量损失率是质量指标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国家实施质量损失和质量损失率的统计、核算、报表报告制度,一方面为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质量损失率的计算公式为:式中 F——质量损失率,%;Ci——内部损失成本(现行价),万元;Ce——外部损失成本(现行价),万元;Pc——工业总产值(现行价),万元。

  三、优化质量发展空间布局

  (一)推动县域质量发展全面突破。

  东区。重点发展商贸流通、现代金融、展览展示、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生活性及生产性服务业质量。围绕康养产业发展,重点打造“康养+医疗”品牌。西区。重点发展新型节能环保、钒钛、生物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生产性物流枢纽、工业保障服务商贸区,着力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和生产性服务业质量。围绕康养产业发展,重点打造“康养+工业”品牌。

  仁和区。重点构建机械制造加工、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石墨烯等新材料开发和煤炭采掘洗选为主的新型工业体系,大力发展阳光康养、商贸物流、苴却砚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制造业产品质量及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围绕康养产业发展,重点打造“康养+医疗”品牌和芒果、石榴区域公用品牌。

  米易县。重点打造山区现代农业样板,立足“农产品生产区县”定位,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围绕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提高钛白粉及钛材深加工产品质量。围绕康养产业发展,重点打造米易“康养+农业”“康养+旅游”品牌和枇杷、芒果、樱桃区域公用品牌。

  盐边县。重点发展新型现代矿业、钒钛新材料、清洁可再生能源、阳光康养旅游、特色生态农业及深加工、石墨烯等产业,提高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农产品质量。围绕康养产业发展,重点打造“康养+农业”“康养+运动”品牌和芒果、桑葚、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二)开展跨地区质量发展交流合作。

  1.积极开展质量发展互联互通。

  跟踪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经济发达地区质量发展趋势和成果,共享质量技术、质量管理经验交流,推动检验认证、标准和品牌等互信互认,以互信互认促进互联互通。继续强化质量强市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市级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在质量发展方面的交流合作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着力加强质量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建设,健全执法打假联动机制。

  2.加强质量发展“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将攀枝花特色品牌、先进管理及技术对外输出,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性标准、规则制定,不断增强话语权;积极引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技术和高端人才,努力实现“攀枝花制造”向“攀枝花创造”转变、“攀枝花速度”向“攀枝花质量”转变、“攀枝花产品”向“攀枝花品牌”转变。

  四、促进质量升级

   围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大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着力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供给质量水平。

  (一)促进产业质量升级。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产业要素配置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加快改造提升矿业、钢铁、钒钛、机械制造与加工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形成勘、采、产、学、研、用一体的石墨烯产业体系。以芒果、枇杷、石榴、蔬菜等为重点,推动有机产业种植,做精特色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阳光康养等新兴先导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推动企业提品质创品牌,加快本土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培育。广泛开展“标准化+”行动,在钢铁、钒钛、机械制造与加工、石墨烯等重点行业领域形成一批包含攀枝花特色元素的高水平标准体系。引导产业向聚集发展,打造先进制造聚集区、特色产业基地。

  专栏 2 产业质量升级

  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矿业、钢铁、钒钛、机械制造与加工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基本形成勘、采、产、学、研、用一体的石墨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设钒钛耐磨铸造和机械加工基地、钛材深加工和钛白粉终端产品生产基地、新能源应用和装备基地、节能环保设备生产与应用基地、航空材料与产业服务基地、石墨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一批金融服务、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交通运输和信息服务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企业,培育一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阳光康养旅游、家庭服务、文化体育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企业,加强服务质量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

  重点工程:一体系(阳光康养标准体系)、两中心(电子交易与贸易中心、生产性物流与服务中心)

  (二)促进产品质量提升。

  1.不断夯实标准、计量、认证等质量管理基础。

  强化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杜绝无标生产。大力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生产企业全部取得 3C认证证书。推进工业技术研究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建设,开展产品伤害监测、安全管理关键技术和制度研究。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后处理,健全产品准入、溯源和召回机制。

  2.加强产品质量控制。

  推动企业完善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关键工序控制、出厂检验、包装、运输、储存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持续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进一步落实企业对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严格关键环节质量控制,严格质量检验检测,推行科学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降废减损等活动,有效控制质量波动,减少质量损失。

  3.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治理行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严格食品及相关产品监督管理,打造标杆食品企业,积极开展进口食品“清源”行动计划。严格实施药品(保健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健全药品质量和供应保障体系。开展重点消费品、电商产品等产(商品)整治行动,保证产(商)品质量安全。

  专栏 3 产品质量升级

  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鼓励企业质量攻关,提高工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制定钢铁、钒钛、机械制造等领域国家、行业标准 5 个。食品、药品及深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优良。深化示范标杆作用,高标准打造 4 个现代示范集成农庄,并逐步推广。开展质量对标提升行动,以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内知名品牌执行标准为参照,通过产品安全、性能、功能等关键指标比对,查找并补齐“攀枝花造”产品质量短板,提升攀枝花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三)促进服务质量提升。

  围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等服务质量升级,实施服务业质量满意度提升工程。在交通、物流、金融、商贸、旅游、邮政、通讯、卫生、计生、阳光康养、社区管理、物业等重点领域,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符合行业实际的文明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和服务控制规范。鼓励服务企业采用现代经营模式,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创建星级服务班组,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标准覆盖率,逐步实现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完善服务企业顾客沟通机制,鼓励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顾客投诉渠道,快速处理质量投诉。建立服务行业顾客满意度评价机制,开展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测评,并发布顾客满意度报告,引导企业树立“以顾客关注为焦点”的服务理念,促进服务质量水平提升。

  专栏 4 服务质量升级

  健全以质量管理、诚信评价、行政监管、风险监测、测试评价、认证认可等制度为核心的服务质量体系。开展服务质量标杆企业遴选,重点在阳光康养等行业实施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提升 3~5 个百分点。

  (四)促进工程质量提升。

  1.严格建材质量管理。

  强化建材生产许可、市场准入、强制认证和监督抽查。建立完善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关键工序控制、出厂检验、市场销售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加强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一般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 92%以上,涉及工程结构安全的主要建材产品抽查合格率达 100%。严把工程建设进场材料质量关口,建立完善材料采购、验收、检验、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杜绝不合格建材进入施工现场。

  2.推动绿色工程建设。

  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工程科技含量,力争全市重点工程质量达到省内、国内先进水平。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对外部生态环境保护、对室内环境保护”作为评价工程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大力推广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建材。到 2020 年,全市绿色工程数量有重大突破。

  3.强化重点工程保障。

  加强成昆复线、沿江高速及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管理,落实重点项目工程质量检查制度,确保重大项目工程质量。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和空间利用效率,提升住宅综合品质。加强工程设计、勘查、施工及工程监理资质管理和行为监督,强化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治理,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健全设备监理制度,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减少预防质量安全风险。

  专栏 5 工程质量升级重点

  大力推广应用安全耐久、节能环保、施工便利的绿色建材。大力推动墙体材料革新,加强落后墙体材料禁止使用力度,抓好新兴墙体材料布局规划。积极推广高效节能门窗,逐步培育龙头企业。开展工程质量通病治理。严格控制建筑材料质量,制约恶意低价中标和违规发包行为。

  (五)促进环境质量改善。

  1.强化污染防治,进一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健全完善空气质量预警和应急联动机制,配套实施污染防治项目月调度机制,推进大宗物料运输方式转变工作,实现攀枝花环境空气质量的全面改善。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水污染防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进程,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率。充分发挥在线监控平台的监控作用,定期巡查,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确保企业在线监控稳定运行,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其中金沙江、雅砻江攀枝花段河流水质类别按国家规定的类别执行。

  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对重点行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落实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要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严格规范。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和管理,开展固体废物领域审批审核专项检查工作。加强医疗废物监管,纳入危废登记范畴的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所产生的临床医疗废物,全部纳入攀枝花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无害化处置。深化噪声和土壤等污染防治。深化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防治,强化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开展专项行动,集中解决群众反映较大的矿业公司选矿厂噪声问题。建立严格的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制度,确保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点位达标率不低于四川省下达的目标值;建立土壤环境治理定期监测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强化危险化学品和持久性有机物监管,开展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产生、使用、经营、运输、储存等现状调查登记工作。

  2.强化执法监管,进一步规范企业环境行为。

  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持续开展全市污染源的环境监管工作,制定年度监察计划,不断完善和规范现场监察内容,加大环境监察频次。持续开展环境隐患排查工作,深入开展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积极开展区域联合监察工作。加强应急管理。制定、完善《攀枝花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攀枝花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各种环境应急预案,规范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登记,督促企业完成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风险评估和开展应急演练等工作。开展环境风险隐患专项执法检查、涉危化品企业环境安全专项治理工作。

  3.加强林业质量建设。

  加强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大对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确保我市森林资源安全,为提高我市林业发展质量提供保障。加强林业质量宣传,通过报纸、网络、电视、手机等多媒体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加强林业质量工作宣传,倡导市民爱绿护绿,共同参与林业质量建设,共享林业发展成果。

  专栏 6 环境质量升级重点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行动,全面实施城市空气质量目标管理。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加大对各园区颗粒物污染控制。实施水污染防治计划,完善水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实施水环境精细化管理。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全面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控。加强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强化对重点江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立土壤环境治理定期监测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确保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点位达标率不低于四川省下达的目标值。

  五、推动质量共治

  坚持“放管服”相结合,全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推动、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机制,形成多元互动、有序共进的大质量工作格局。

  (一)强化政府主导推动。

  1.加强宏观质量管理。

  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将质量安全纳入安全生产管理范畴,建立质量安全协管员制度。加大政府宏观质量综合管理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投入,合理配置行政资源,强化质量工作基础建设,提升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履职能力。开展质量治理体系建设。广泛开展质量强市(县、区)活动,到 2020 年,创建省级质量强市示范乡镇 3~5 个,在全市 70%产业集中的乡镇以及工业园区建立质量安全监管或服务机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2.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建立各类企业合法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把优质安全作为扩大市场需求的积极要素,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促进社会资源向重点产业、优势企业、优质产品、优秀品牌聚集。打击垄断经营和不正当竞争,坚决破除地方保护,维护市场秩序,形成公平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3.强化质量准入退出机制。

  切实发挥质量监管职能作用,对三高企业(即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及资源浪费的行业和产品实施严格市场准入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涉及人身健康、财产安全的产品和重要敏感进出口商品,进一步严格质量准入条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突出质量安全问题防治。建立健全缺陷产品和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对不能满足准入条件、不能保证质量安全和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坚决依法强制退出;对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坚决依法取缔。

  4.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进一步简政放权,扎实有效地推进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建设,要放管结合,由前置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地方保护政策。积极推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资信、个人信用、行业诚信数据库,建设统一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和诚信激励机制、失信惩戒机制。加强政府对质量发展的宏观引导和统筹协调功能,健全以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金融、价格等政策为支撑的调节体系,改善经济调节方式,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

  专栏 7 质量多元共建重点

  开展质量治理体系创新课题研究。全面启动质量治理体系建设,围绕政府、企业、社会三个层面,对现有质量工作机制、制度进行梳理,对缺失质量工作制度进行补充,并逐步建成政府监管的质量治理法治体系,企业主体的质量治理自治体系,多元共治的质量治理监督体系,推进攀枝花质量管理向质量治理转变。

  (二)改善部门质量监管。

  1.加快质量法治建设。

  牢固树立质量法治理念,坚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质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完善质量法治监督机制,健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探索解决多头执法、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等突出问题。加强质量法治宣传,普及质量法律知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强化质量安全监督,建立健全处置重大质量违法突发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加大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力度。严格行政许可和许可证后监管。根据风险大小和企业质量信用状况,对农产品、食品、工业产品、建筑工程、特种设备、排污企业等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加强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的产品、设备、工程、项目监管。加强进出口产(商)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力度,在盐边县、米易县、仁和区等县(区)创建各类省级、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从源头上确保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提升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和综合治理,完善特种设备监察、检验、维保、使用安全管理体系,完善特种设备智能化监管平台,完成人员密集场所 90%重点特种设备动态监管,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率达100%。建立产品质量、污染物排放监督抽查结果信息公开制度,加大不合格企业处理力度,发挥消费者、媒体、商(协)会的监督、引导、管理作用,有效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强化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等重点区域,以及生产、流通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增强产品质量安全溯源能力,建立质量安全联系点制度,健全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3.严格质量安全风险防范。

  建立健全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逐步推进产品伤害监测网络建设。强化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对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质量风险及时预警,对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提出处置措施。完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机制,针对钢铁、钒钛、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研究制订风险应急预案。建立完善动植物外来有害生物防御体系、进出口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进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和国境卫生检疫风险监控体系。加强风险信息资源共享,提升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做到对质量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专栏 8 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工作重点建立健全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制订质量安全风险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风险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出入境动植物疫情疫病预警防控机制

  4.加大质量违法行为查处。

  加大生产源头治理力度,强化市场监督管理,深入开展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重点市场质量执法,严厉查办制假售假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质量违法行为,严厉查办利用高科技手段从事质量违法活动。加强执法协作,建立健全处置重大质量违法突发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加强行业性、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集中整治,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切实落实对举报人的奖励,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加大质量违法行为的刑事司法打击力度。

  5.健全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

  积极探索实施符合市场经济规则、有利于消费者维权的产品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完善产品侵权责任制度,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保障质量安全事故受害者得到合理、及时的补偿。引导企业、行业协会、保险以及评估机构加强合作,降低质量安全风险,切实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专栏 9 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工作重点形成健全质量投诉渠 畅通 “12365”“12315”“12316”“12331”“12312”“12369”等各类质量投诉热道,群众质量投诉能 线,提高公众对质量投诉信息平台认知度,及时有效解决群众质量投够及时解决诉。

  建立社会质量监督员

  建立完善的社会质量监督员制度和消费维权渠道,质量监督员职责明制度,有效调节和处确,对质量纠纷问题处理及时有效。探索推动建立完善的产品侵权责任制度,鼓励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质量安全事故受害者得到合理、及时的补偿。

  建立城市居民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

  探索推动建立企业、行业协会、保险以及评估机构合作降低质量安全风险、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有利于消费者维权的产品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

  (三)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1.严格企业质量主体责任。

  进一步明晰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建立企业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作为质量安全的首要责任,企业质量主管人员质量安全的直接责任。严格实施企业岗位质量规范与质量考核制度。督促企业严格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

  2.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严格关键环节质量控制,严格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大力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科学质量管理方法,广泛开展质量攻关、质量比对、降废减损、质量管理小组等活动。积极应用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制造等绿色环保技术,大力发展低碳、清洁、高效的生产经营模式。

  3.发挥优势企业骨干作用。

  推动在攀中央企业、市属重点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成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主体,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优势企业为纽带,组建质量提升联盟,将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广,带动原料供应商、技术开发机构提升质量管理能力,形成全供应链协同保证质量的新格局。发挥优势企业对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制定行业联盟标准、团体标准,引领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带动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和管理创新,提升产业质量竞争力。

  4.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强化以确保质量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的企业会责任理念,将履行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决策。鼓励企业恪守道德规范,主动履行公共责任,综合利用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加强环境保护。推动企业积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投资者、合作方等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鼓励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强化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创造综合价值,树立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四)推进社会质量共治。

  1.发挥行业促进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推动质量中介服务机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指导区域内企业开展群众性质量宣传活动、质量管理咨询、质量知识普及等。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推动行业诚信建设,规范会员行为。鼓励行业协会及时发现并报告行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突出问题和安全隐患,宣传普及质量安全知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2.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推广城市质量精神,将“攀枝花,让质量与阳光同行”的城市质量精神和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理念转化为社会、企业及员工的行为准则。

  3.强化舆论宣传引导。深入开展“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标准化日”“世界环境日”等质量宣传活动。深入企业、机关、社区、乡村普及质量基础知识。丰富质量宣传载体,创新质量宣传。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注重正面宣传,引导形成“人人关注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

  专栏 10 质量多元共建重点

  广泛开展“质量月”“3·15”“世界知识产权日”“世界标准化日”“世界环境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世界计量日”“世界认可日”“诚信兴商宣传月”“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质量宣传活动,普及质量知识,增强全民质量意识。

  六、实施质量发展重大工程

  (一)质量创新工程。

  加大质量科技投入,加强质量研究机构和质量教育学科建设,形成分层级的质量人才培养格局,培育一批质量科技领军人才,引进一批高端质量人才,建立与国内外的院校人才合作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质量技术创新体系,发挥优势企业、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要素集聚的优势,建立一批重点突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质量创新基地。推动实施重大质量改进和技术改造项目,培育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新优势。以国家钒钛质检中心和国家级钒钛重点实验室建设为龙头,以市级质检机构和区域检测中心建设为重点,深化机制体制改革。突出国家钒钛质检中心建设,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力争“十三五”期间引进博士 1~2 名,研究生 3~5 名,逐步形成检验检测技术研发科研团队,力争实现检验检测设备固定资产投入达到 5000 万元,钒钛类产品检验检测能力达到 40 个,把国家钒钛质检中心打造成集检验检测、标准、科研为一体的公共质量服务平台。

  (二)标准引领工程。

  深入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进一步推进“中国钒钛之都、中国阳光花城、中国康养胜地、四川南向门户”建设。积极筹建全国钒钛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充分利用已落户攀枝花的国家标准化技术组织,引导全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重点企业积极参与钒钛磁铁矿、生铁及铁合金、钛白粉、钛材等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促进重要食品产品质量控制标准、品质分析测试技术与方法等基础标准研制工作,推动“攀枝花元素”转化为标准,争取标准话语权;培育发展团体标准,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以及产业联盟制定团体标准或联盟标准,支持专利技术、核心技术融入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全面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鼓励企业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融入企业标准,促进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化同步发展;加强对国际先进标准的研究、转化和再创新,引导我市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重点产品采标率达到 90%以上。在主导产业的重点产品中开展“质量对标提升行动”,以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国内知名品牌产品执行标准为参照,通过标准比对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引领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根据企业对外贸易需求,积极研究和应用钒钛检测的新技术、新标准,打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进一步推进攀枝花钒钛国际贸易的发展。大力开展现代农庄集成创新,制定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安全种养植、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规范、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产地环境评价等领域的地方标准、团体标准或联盟标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秉承绿色发展的理念,将有机产品作为攀枝花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开展有机产品示范区建设工作。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引导和管理,进一步发挥种养殖协会等组织在特色农产品种养、开发、销售方面的引领、导向、监督作用,为品牌打造、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等提供有力的载体。制订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标准、团体标准或联盟标准,以农业标准化为抓手,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链的全程监控。围绕《攀枝花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康养标准建设。深入开展公共服务和乡镇便民服务标准化建设。在养老服务、殡葬服务、婚姻登记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救助服务、公共地名服务、社会工作服务等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和民政业务,开展适用于本区域的地方标准或内控标准的研制。加快节能减排标准研制,推动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取水定额、废旧产品回收利用与再生资源等方面标准的制修订。建立健全交通、煤矿、建筑等事故灾害多发领域安全生产标准体系。

  专栏 11 标准引领工程

  质量对标提升

  用 3 年的时间,以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国内知名品牌产品执行标准为参照,每年确定 3-4 个农业、工业、服务业领域的重点产品,通过标准比对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引领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现代农业

  开展现代农业新形态集成创新建设工作,创建完成米易枇杷、金河芒果等 4 个综合农业示范项目,制订芒果、石榴、枇杷、攀枝花山羊等优势农业种养殖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 30%以上。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引导和管理,打造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示范工程,充分发挥种养殖协会等组织在特色农产品种养、开发、销售方面的引领、导向、监督作用。秉承绿色发展的理念,将有机产品作为攀枝花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开展有机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工业领域

  引导全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完成《钒氮合金》《钒铁》《钛铁》《含钒生铁》《五氧化二钒》等标准制修订。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重点产品采标率达到 90%。

  现代服务业

  围绕《攀枝花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建成康养标准体系,全面推进康养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公共服务和乡镇便民服务标准化建设。在养老服务、殡葬服务、婚姻登记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救助服务、公共地名服务、社会工作服务等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和民政业务,开展适用于本区域的地方标准或内控标准的研制。节能减排领域研制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取水定额、废旧产品回收利用与再生资源等方面标准,完善资源节约标准体系。

   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

  在农业、服务业、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等领域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和示范试点项目,提升现有示范项目质量水平。

  安全生产领域

  在交通、煤矿、建筑等事故灾害多发领域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减低事故发生率。

  推进特种设备风险评估与分级分类评定标准化管理。

  (三)品牌创优工程。

  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按照《攀枝花市强力推进品牌战略实施意见》,不断完善全市品牌培育计划。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创建服务业、农业、建筑业等非工业领域品牌,促进中国出口免验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四川名牌、四川省著名商标等品牌发展。围绕全市优势产业链,加快形成一批以名牌企业为基础,以天府质量奖和攀枝花市质量奖获奖企业为标杆的区域品牌和芒果、石榴、枇杷、樱桃等为优势农产品为重点的区域公用品牌。完善品牌保护机制,健全企业自我保护、行业联合保护、司法行政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对品牌企业在人才引进、财政税收、项目申请、融资服务、技术改造等方面重点扶持,使其享受优惠政策。

  专栏 12 品牌工作重点

  省级以上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1 个

  省级以上有机产品示范区 2 个

  中国出口质量示范企业 2 户

  中国驰名商标 1 件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1 个

  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 7 个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1 个

  天府质量奖(含提名奖) 2 个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6 个

  三品一标 150 个

  四川名牌产品(服务)名牌 10 个

  四川省著名商标 5 件

  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统称“三品一标”。

  (四)质量信息工程。

  加快质量信息网络工程建设,运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依托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基础信息资源,加强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信息的采集、追踪、分析和处理,提高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升质量安全动态监管、质量风险预警、突发事件应对、质量信用管理的效能。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信息化水平。运用特种设备智能化监管平台提升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水平。坚持“统筹规划、循序推进,政府推动、培育市场,完善法制、严格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原则,不断完善质量诚信标准体系。加快质量信用信息化建设,搭建信用信息平台,实现部门间信用信息互联共享。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记录,健全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加大对质量失信惩戒力度。鼓励发展质量信用服务机构,规范发展质量信用评价机构,促进质量信用产品的推广使用,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质量信用服务市场。

  (五)质量教育工程。

  广泛推进质量教育“进社区、进校园、进乡镇”活动,通过质量知识普及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措施提升全民质量素养。建立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在青少年中普及质量知识,培养质量习惯。广泛开展新一轮全面质量管理普及教育,实施企业全体员工质量大培训,重点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培训,加强对中层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知识和质量技术工具使用培训。弘扬工匠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塑造攀枝花职业教育品牌。加强对一线工人的工艺规程和操作技术培训,提高企业全员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进一步推动注册设备监理师、计量师、标准化工程师等考试制度实施,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和关键质量岗位持证上岗制度。

  专栏 13 质量教育工程

  充分发挥攀枝花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省级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广泛开展中小学质量教育实践基地作用,基地开放时间不少于 36 天。新创省级以上中小学活动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1 个。在大型骨干企业严格实施 在品牌、质量奖和规模以上获证企业中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推企业岗位质量规范和质量 动品牌、质量奖和规模以上获证企业建立质量关键岗位考核机考核制度制。

  (六)质量惠民工程。

  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计量欺诈、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营造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完善质量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处置机制,防范和处置食品、药品、消费品质量安全及重大工程质量、电梯使用安全等突发事件,切实增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能力。加强对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质量的监督,完善质量安全追溯、召回、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等制度,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质量问题。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制订落实本规划的年度行动计划,并督促检查贯彻实施情况。市级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切实解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等重大质量问题。各县(区)要按照规划部署和要求,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将质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提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水平。

  (二)完善配套政策。

  各县(区)要围绕建设质量强市,制定完善相关产业、环境、科技、金融、财税、人才培养等政策措施,建立质量、品牌发展激励机制,并在执行过程中加强本规划与《攀枝花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他有关规划的政策衔接,确保本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

  (三)强化经费保障。

  加大对质量发展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质量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设立市级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将质量强市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质量发展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强有力保障。积极争取省级相关部门的经费支持。坚持集聚资源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出资,吸纳社会资金,与企业共建等多方式合作,吸引优势资源向技术机构建设集聚,化解经费不足的矛盾。

  (四)加强规划实施评估。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完善各级政府部门质量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加强考核结果反馈,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依据。严格质量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加大警示问责和督导整改力度,严肃查处质量事故涉及的渎职腐败行为。

审核: 何强   责任编辑: 王瑶

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