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投资服务 > 投资服务 > 投资案例

招商引资成就苏南经济

发布时间:2017-05-12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招商引资成就苏南经济

 

关于苏南模式,当然也与中国模式一样,有多重解读,但必须说,苏南模式,本质上是重商模式,成就苏南模式的基础是招商引资

何有此言?众所周知,苏南模式,发轫于乡镇企业——集体所有制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形态。但真正奠定苏南模式今日之辉煌的,是招商引资。

曾记否,1990年代初期,苏州(苏南模式的核心区域)就开启了招商引资模式。几任市委书记都高度重视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视为“一把手工程” --提出“外商事无小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等基本理念。如今大家似乎对此习以为常,但在20年前,即使是在邓小平南巡以后国内上下普遍解放思想的前提下,这也是非常超前的理念。正因为如此,苏州(苏南)突然打造成了国内最适宜投资的“制度高地”“政策洼地”,国内外资本尤其是外资(台湾资本为代表)蜂拥而至,以至于在2000年前后一个苏州的外商投资规模就相当于一个省的量级,苏州外商投资规模甚至超过了上海!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个经济奇迹—苏州从来都是上海的小兄弟,计划经济时代不用说了,即使改革开放以后,苏州发展乡镇企业,也是托庇上海的余荫啊—大家当然记得1980年代上海的国企员工是如何利用周末去苏州打工(送管理送技术送产品)从而成就苏州的乡镇企业的。但1990年代的苏州,就是利用招商引资这一招数,实现了自己的“转型升级”,实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经济跨越。

限于篇幅,本文不列数据。因为我们可以说苏州现在有8个县/市现在经济总量超千亿,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也可以说苏州现在也遇到了发展瓶颈,前期发展代价很大——那些事情我们需要另外讨论。但我说一个小事例:2003年前后,广州市有关部门曾找我帮他们做一个研究:苏州是如何做到招商引资(吸引生产要素)超越上海的?--当然,也超越了广州,所以他们要研究此事。我作为一个投资研究者,一向都认为,资本流向是决定性的,是代表基本的经济规律和市场判断的,所以我们在此就从这个视角考虑点问题。

我最后的研究结论其实很简单:苏州并没有什么不得了的招商引资经验,它的所有要素优势与国内其他地区大致相同,或许比中西部地区有优势(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资源优势、比邻上海受上海辐射啊,诸如此类,呵呵),但最根本的还是政府取向——“一把手工程”几乎可以解释一切。比如苏州本地的昆山与太仓的比较分析(就是当地一把手是否重视、重视早晚的问题,我对此也做过专门调研,在此不提),比如苏州与任何一个沿海或内陆地区的比较分析(我同时期还调研过广东云浮惠州汕头清远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甘肃、湖南、四川、湖北、河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陕西、浙江、福建、云南、新疆等地)

所以,关于苏南模式,我的结论是“招商引资成就苏南模式”。其基本经验,至今仍值得借鉴:

1投资环境是核心。在中国目前状态下,基本要素等等基本是恒定的(除了特殊的地域性很强的资源禀赋、市场之类,)最后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把手”—其实就是从上到下的投资环境完善问题。目前很多地方也在宣讲“人人都是投资环境”,把责任推给了普通百姓,明显是南辕北辙。政府机关的为投资者服务才是根本的,而这只能领导才能解决,普通百姓只能在包容(社区文化)、工作(劳动效率)等方面尽力。

2政策扶持是支撑。无论在1990年代还是现今,我们的投资环境基本要素都不足以让我们在国际资源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所以投资激励政策是必须的(反面例子大家可以观察19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为何从占国际直接投资的13.7%急剧下降到不到3%)。苏州或者苏南模式中,发展进程中毫无疑问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点就是政府和企业的分利问题。而以苏州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在处理这一点时,正是有了比较好的把握,最后获得了多赢的结果。目前的国发5号文,才算是20多年来第一次对于在招商引资中是否可以运用政策激励措施有了一个明确答案,这也算是对于苏南模式中的招商引资激励政策的认可。但现在的问题是,各地对于如何把握投资激励措施的“度”,还没有准确的判断,而即使在中央政府,这也还是个远未厘清的问题。

3载体建设是基础。苏南,国家级开发区之密集,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对于开发区,国内学术界、媒体颇有诟病,开发区的无节制盲目发展,确实也导致了很多问题。中国开发区之滥觞,也有深厚的体制原因,在此不多探讨。但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的作用,还是无可置疑的。

4招商引资的科学规划和精细操作也是必要条件。现在看1990年代苏州等地的招商引资规划或者技术操作,似乎已经不足为奇,但不可否认,我国最初的招商引资规划乃至招商引资操作,还是从苏南发端的—大家研究一下苏州工业园的发展历史就很清楚。但大家经意不经意有所忽略的是,苏州工业园/苏州新区当初的招商引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学习了新加坡经验,并且利用了新加坡的品牌形象和国际网络。如今,我们各地、各个开发区,则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如投资促进中的区域形象塑造、品牌推广、规划设计、体系建设、员工培训、产业推介、项目包装、招商谈判、数据库建设等等。

 

(马宇,资深中国经济政策研究人员,著名中国外资专家。撰有各类文章、著作、研究报告千余种,500多万字。商务部研究院外资所所长,中央电视台特约财经评论员,多家媒体专栏作者。因在外资领域的深入研究,1998年获国家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