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最美的颜色是什么?

——我市为发展赋予更高“含绿量”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2-08-12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光伏长廊、太阳能座椅、绿色环保的宜居新型农房……走进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一件件光伏产品让人眼前一亮。借“双碳”东风,混撒拉正朝着“阳光村落”前行,目标是建成具有“国家级示范意义”的攀西零碳示范村,在全国率先实现碳中和。

  在混撒拉村水光公园内,3个光伏微动力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通过生物降解将村民的生活污水处理后排入公园的人工湿地中,再由水中的亲水植物进行生物净化,从而将生活污水转化为景观用水,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全村共建设屋顶光伏项目2100平方米、公建光伏改造项目1500平方米,每年可发电260万度,除了村民自用,剩余电量并网后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8万元。

  “零碳村”建设只是我市实施“绿色低碳”战略的一个缩影,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中,攀枝花以“阳光”照亮转型升级之路,为发展赋予更高“含绿量”。

  山水之间有未来

  坐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何盘活水能、风能、太阳能?答好这道题,就找到了打开绿色发展大门的“钥匙”,找准了建设“清洁能源之城”的关键路径。

  攀枝花虽有大山大水,却“水低人高、水低地高”,全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紧张。一些高山地区群众常有“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的喟叹。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因地制宜促进水能、风能、太阳能、氢能产业发展,推进“水风光氢储”五位一体、多能互补、协调发展,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低碳产业集中承载地,走出了一条富有攀枝花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今年6月23日,我市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水资源配置+抽水蓄能+新能源开发”三结合项目辅助工程在仁和区平地镇波西村开工。

  “三结合”项目以“巧”字破题,借助巧谋划,系统解决水源、提水动力源和运行成本高的难题;注重巧设计,利用水源高程优势,实现大部分受水区域自流灌溉;实现巧运行,促进水能、风光能与未来的氢能多能互补,联动运行,能量转化灵活,最大程度减少弃水、弃风、弃光。

  “通过实施‘三结合’项目,不仅能够统筹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问题,还能通过调水与抽蓄结合,提供经济可行的区域水资源和电能的稳定供给方案。”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仁和区最南端的平地镇,延绵的山脉上,一座座风电机组沿山脊起伏,巨大的叶片转动,清洁能源被即时生产出来。

  离平地镇约20分钟车程的大山深处,一座变电站将“风的馈赠”输送向远方的人们。在干坝子风电场升压站的监控室里,场长赵波正核对前一天的发电数据,“4月到11月赶上风季,最多一天能发300多万度电。”“风资源好,这里有发展风电优势。”天佑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金荣介绍,仁和区许多乡镇沿金沙江两岸分布,平均风速能达到5.8米/秒。

  自2014年第一座风力发电机建成至今,仁和区已建成5个风力发电场,风机156座,总装机容量为298.5兆瓦,风机分布覆盖全区7个乡镇。放眼7414平方公里的这片土地,昔日地下是资源,如今地上也富饶,乘着风,靠着光,借着水,攀枝花绿色发展新画卷正在徐徐绘就。

  “诗与远方”在眼前

  刚立秋,米易贤家村的农家乐就接到了订单。老板郭大哥自豪地说:“这是年初成都过来康养越冬的客人打来的电话,不用宣传营销,攀枝花的山水阳光就是最好的广告。”

  2010年,我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康养”理念,如今,康养文旅产业的“星星之火”已呈“燎原”之势。攀枝花康养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已超10%,每年来攀康养“候鸟”老人超过20万人次。

  让攀枝花阳光能留人,更能留得住人。抢占先机的攀枝花,在转型升级路上洒满“阳光”,打造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沿岸阳光生态经济走廊,融入“攀大丽(香)”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发展,构建阳光康养产业生态圈,加快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我市文旅部门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推出冬季康养、夏季清凉的全域旅游。今年,6个重大文旅项目被列入全市2022重点项目清单全面推进,为“诗与远方”注入品质内涵。未来,随着成昆铁路复线全线通车,攀枝花康养文旅产业又将迈入发展快车道。(记者 陈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