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Android 版下载

扫一扫手机阅读攀枝花政府公报

信息检索

  • 主  管:攀枝花市人民政府
  • 编辑出版: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地  址:攀枝花市炳草岗大街2号
  • 邮  编:617000
  • 电  话:0812-3324561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攀枝花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

  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

  攀办发〔2021〕9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钒钛新城管委会、攀西科技城管委会,市级各部门(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攀枝花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0月21日

  攀枝花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

  行动计划(2021—2023年)

  为深入推进“三个圈层”联动发展,构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打造以公园城市为引领的现代新型城镇,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及对攀枝花的定位要求,按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市委十一届一次全会决策部署,聚焦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积极构建“三个圈层”,围绕“一城一市一区”的城市发展格局,把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丰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综合战略基础,突出现代公园城市建设路线,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加快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吸引力和辐射力,推进构建以人为核心,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产城融合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合理引导人口流动和迁徙,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让全体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产业驱动。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生态,推进特色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提高产业园区生产生活活力,实现产业与城镇化相互促进。

  ——坚持绿色发展。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城镇体系和布局,强化资源集约、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坚持稳妥有序。尊重城镇化客观规律,加强政府引导和调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地方财政实力相匹配的城镇发展模式。

  (三)行动目标。

  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不断增强城镇人口经济和环境承载能力,提升产业支撑水平,加快构建“一城一市一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建设以中心城市、县域城镇、特色集镇、新型农村社区为骨架的城乡一体化新体系,为推进“三个圈层”战略实施,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打造山水宜居公园城市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人口聚集效应显著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意愿增强,城镇就业生活人数明显回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重要指标稳步提升;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进一步落实。

  ——城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引领的智慧城市、园林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基础设施规模质量、创新能力、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市域交通更为便捷通畅,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反应能力和应急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便民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需求更加匹配,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精细。

  ——产城融合发展更加充分。“一城一市一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三个圈层”战略引领下的区域联动发展步伐加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构建,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发展取得突破。

  ——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县城发展条件显著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乡镇功能持续完善,城乡发展更加均衡,基层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特色小城镇、中心镇和县域副中心城镇培育递次推进,县域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

2021—2023年行动计划阶段性目标

主要指标

基准

三年目标

属性

2020

2021

2022

2023

常住人口(万人)

121.2

122.4

126.7

132.4

预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9.57%

69.74%

69.89%

70.11%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1.8743

1.6

1.61

1.62

预期性

城市道路路网密度

(公里/平方公里)

10.32

10.33

10.34

10.35

预期性

5G基站总量(个)

690

1500

3000

4500

预期性

新建通信光缆(千米)

4255.8

4562.36

4824

4638

预期性

新增城市宽带接入端口(个)

38752

32680

31584

26960

预期性

改造老旧小区(个)

37

38

49

49

预期性

新建公办幼儿园(所)

1

3

2

2

预期性

新增义务教育学位数(万个)

0.27

0.27

0.2

0.2

预期性

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1.8

2.1

2.2

2.3

预期性

市区公共供水普及率(%

99.97%

99.98%

99.99%

100%

预期性

建成区绿化面积覆盖率(%

41.33%

41.43%

41.53%

41.7%

预期性

 

 

二、重点任务

  (一)提高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1.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城镇落户“零门槛”,强化落户政策宣传,简化户籍迁移手续,开通线上申请审核系统,推广“微户政”平台,大幅提高落户便利性,对市外户口迁入推行“容缺办理”模式。对于引进人才的落户,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做到优先办理、上门服务、即到即办。到2023年底,全面实现户籍迁移窗口办理“只跑一次”,网上迁移“一趟不跑”。

  2.深化农村产权体制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一是加快推进农村“房地一体”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工作,确保在2022年底完成各项任务。二是多种形式盘活闲置住宅,积极探索“村企合作”“村银合作”“村组自营”“项目开发”等盘活利用模式,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机制。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典模式和成功经验,探索一套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参照成都农交所德阳分所模式,加强与成都农交所对接协商,力争到2023年底,建成市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三是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律法规,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扶持15个以上的村,探索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和经营方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3.提升转移人口就业能力。面向农民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就业群体免费开展以就业创业为目的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转移人口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3年底,全市各类就业群体累计培训25000人次以上。

  (二)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1.实施市域交通畅通工程。一是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全力推动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宜西攀高铁、攀宜高速公路、机场迁建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优化保安营机场时刻和线路安排,争取开通成都至攀枝花的直达动车。二是进一步完善城市主干路,加强复线、快速联系通道建设,提升组团间长距离机动交通便捷度;强化干线道路之间沟通,提升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城市道路网络可靠性,形成功能合理、快慢有度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实施老城区道路建设和改造,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逐步实现“小街区、窄路幅、密路网”。到2023年底,全市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744平方米以上,城市建成区路网密度达到103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三是加强城市停车管理和扩大停车场建设,综合运用社会化、市场化手段,进一步优化公共停车资源配置,开发完善攀枝花城市智慧交通综合管理云平台,实现城市停车资源在线调度,推广停车智能化缴费。到2023年底,全市完成智能化泊车位改造1000个。四是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构建由“快—干—支—特”四层次构成,面向不同出行需求,分别以快速度、高可靠、广覆盖、特色化为目标的一体化公交线网,大幅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例,实现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到11标台,市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4845%以上。五是积极推动构建连续、畅通、安全、舒适的城市慢行网络,强化城市慢行体系规划管理,合理设置行人过街设施,开展自行车专用道试点建设,保障城市居民步行和骑行基本路权。到2023年底,全市完成1~3个人行道净化试点建设,仁和区和米易县各完成1~2个自行车专用道试点建设。六是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全市具备建设条件的高速服务区和加油站充电设施全覆盖。

  2.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工程。一是加快推进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化改造,提升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基础设施水平,加深加厚5G网络,建成5G基站229万个左右,实现市、县核心城区连续覆盖。扩容优化城市骨干网络,提升网络流量承载力,到2023年底,全市新建通信光缆182万千米,新增城市宽带接入端口13万个,互联网出市带宽超过8000Gbps。推动IPV6在千兆场景下的广泛使用,发展基于IPV6的下一代物联网。二是持续推进“智慧城市”项目,加快建设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开放创新平台,发展钒钛、康养、农业大数据为主导的信息产业,为钒钛、康养、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三是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各县(区)政府所在地完成平台接入,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达到100%,让群众办事“尽量不跑,最多跑一次”。

  3.实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一是持续开展全市地下管线普查,加快城市和中心镇旧城区地下老旧管网改造,因地制宜开展城市干线、支线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有序实施缆线管廊(管沟)建设,大力提升地下管线安全水平。到2023年底,全市建成地下管网(线)数字化管理监测系统。二是统筹推进人民防空建设,组织实施布局合理的人防工程体系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地下空间,提升战时防空、平时服务能力,到2023年底,全市新增防空地下室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新增民生工程停车位3000个。

  (三)促进基本服务均等化。

  1.推进区域教育高地建设。一是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加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力度,有效开展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创建。在人口流入较多城镇加快建设布局幼儿园,到2023年底,全市新建7所公办幼儿园,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92%。二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控辍保学工作成果,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地就近免试入学,实行以居住证和住房产权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有效开展义务教育办学管理标准校创建,新建改扩建小学、初中学校18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数067万个,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于963%。三是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有效开展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引领示范高中、特色普通高中创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6%。四是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深入实施省级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促进课证融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职业教育集团(职教联盟)效用,加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共育优质技能人才。五是促进特殊教育发展,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进一步提高残疾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用”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素质高、专业强的技能型教师队伍。七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互联网+教育”,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一是深入实施“群众体育全域化国家战略”,加大健身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公共体育场馆“五个一”工程、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到2023年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平方米。二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面提升群众体质。不断丰富体育赛事活动,提升城市发展活力。三是积极申办“环攀枝花国际自行车公开赛”“全国健身步道联赛总决赛(攀枝花赛区)”等省级以上大型体育赛事,推动赛会经济繁荣发展。

  3.推进“健康攀枝花”建设。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大医疗卫生资源向人口集聚城镇配置力度,增强医疗承载力和辐射力。到2023年底,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到372人、注册护士数增加到415人,巩固提升县域就诊率。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优化基层医疗机构资源布局,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快推进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试点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整体绩效,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

  4.提升养老和社会保障水平。一是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四川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攀枝花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养老服务“七大工程”,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二是推动构建分类分层、城乡统筹、兜底保障作用有效发挥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推动基本生活救助政策适度扩面,向低收入家庭延伸,将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三是持续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对接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补贴标准,提高残疾人保障水平。四是健全儿童服务体系,打造“一站一家一点”工作阵地,实施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到2023年底,育幼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儿童及其家属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提高。

  5.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城市文化和品牌工程,塑造城市文化品牌。一是加强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红格康养运动文化主题公园、米易颛顼龙洞中国龙文化主题景区、西区503地下战备电厂工业博物馆等区域文化高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互联网+”线上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网络设施建设。二是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继续做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免费开放和延时错时开放工作,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书香花城全民阅读、市民讲坛、群众广场舞展演、广电惠民月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创新服务供给,提升服务品质。三是打造特色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品牌。立足攀枝花优势文化资源,加大特色公共文化品牌创建力度,增强群众文化活动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强化“百姓大舞台”“攀枝花市民讲坛”“迤沙拉姊妹节”“新山傈僳族约德节”等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四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加强文化遗产和古村落保护,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到2023年底,全面完成我市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城镇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工作。

  6.推进城镇住房保障工程。一是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切实改善老旧小区在安全使用、居住功能、外部环境、市政配套、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围绕“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三个类型,聚焦改善城镇老旧小区内外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加快解决养老、托幼、无障碍设施、雨污分流、小区照明和停车难等民生难题,实施老旧小区市政配套设施、小区环境提升、建筑物主体、公共服务设施等改造,促进由“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到2023年底,全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36个。二是规范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将符合条件的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纳入租赁补贴范围,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1500户。

  (四)强化城镇要素保障。

  1.提升供水安全保障。一是推进大中小型水库及配套水网建设,加快推进老街子水库、沙坝水库、彪水岩水库建设,加快建设大中小型水库输配水网,新增和改善城乡供水水源现状。二是加快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水厂、管网改造力度,强化城镇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新增县级以上城市水厂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日,确保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综合用水量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三是实施水源地隔离防护工程,确保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

  2.增强城镇能源保障。一是优化燃气供应结构,实施城区天然气置换煤气工作,加快建设接收站、生产储存类和应急调峰储备站等基础设施,实现县级城区全部具备天然气管道接气条件,到2023年底,市辖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8%。二是提高电网运营能力,加快沙坝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推动新区配电网网架优化提升;推动城市中心城区配电网智能化建设,淘汰老旧电力设施;实施施家坪母线改造工程,消除电网五级以上安全隐患。

  3.强化土地支撑保障。一是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科学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构建“一城一市一区”的城市格局,保障“两城建设”“一枢纽五高地”“康养5115”等重点建设用地。二是根据各县(区)项目区位、定位、建设内容的差异,对新建项目中除住宅、商业等经营性用地必须招拍挂公开出让以外,配套的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医疗卫生、教育体育等用地符合划拨条件的,可采用划拨和招拍挂相结合的方式供地。三是积极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工作,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按照“摸清底数、全面清理、系统梳理、分类处理”的原则,逐宗清查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分类推进处置工作,提升集约节约用地水平。

  (五)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1.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园区农业、科技农业,推动粮、果、菜、畜、桑、烟、花7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夯实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培育形成现代农业“7+3”特色产业体系。到2023年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70亿元以上。二是加快构建以钒钛、钢铁、石墨、稀贵金属先进材料产业为主导,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绿色建材、食品饮料为支柱的“1+4”现代工业体系,全面推进工业产业集群化、绿色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到2023年底,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200亿元以上。三是大力推动康养产业、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四大支柱型服务业转型升级﹐推动科技信息、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社区服务、商务会展五大新兴成长型服务业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综合竞争力。鼓励传统商贸企业数字化发展,推进“互联网+流通”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引导商场最大限度利用品牌货和线下店两大资源,开拓“线下打烊、线上开播”新运营模式。到2023年底,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90亿元以上。四是大力做好“阳光”文章,持续推进康养度假区和康养村等重点项目,围绕“全域康养、全民健康”目标,抢抓机遇、深挖空间,继续做好文旅康养、运动康养、医养结合、社区康养等,提升软硬件水平和服务品质,打造健康、养人的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持续提高康养产业发展质量。

  2.推进工业园区提档升级。一是将产业园区作为产城融合的重要载体,实施产业园区提质升级工程,扎实抓好园区招商,着力引进一批优强企业,推动园区经济发展壮大,支持米易白马、盐边安宁及仁和南山工业园区创建省级工业园区。二是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必要的廉租房、公租房,配套建设服务区,构建稳定的职工生活社区。三是做好“亩均论英雄”改革评价工作,积极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2021年10月底前向社会公布工业用地“标准地”控制性指标体系;到2022年,园区新增工业用地30%以上采取“标准地”供应;到2023年底,园区全面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

  3.激发城镇创新活力。一是布局重大科技、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等创新基础设施,推动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攀西分中心、国家钒钛检测重点实验室、国家钒钛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二是持续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开展钒钛、石墨材料技术研发和相关基础研究,加强阳光康养基础研究,大力发展智慧康养,提高科技创新支撑品质康养的能力。三是持续推进攀枝花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实施、成果转化和推广,到2023年底,全市新增专利授权4100件,每万人高价值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2件。四是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逐步提升发展质量。

  4.扩大城镇消费供给。一是按照《加快构建“4+5”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培育服务业重点品牌,招引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协调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问题,大力发展高端教育、人力资源、金融中介、咨询服务、医疗美容等高附加值、具有较强就业带动能力的新兴产业,填补我市行业空白,提高就业人群收入,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消费。二是打造“夜攀枝花”地标。加快提升中环天地、万达广场、华芝万象城、仁和银泰城、华芝生活广场、西区新瑞时代广场等商圈夜经济品质。打造帝景华庭、半山康城、学府花园3条体现典型地域市井美食的夜宵示范街,留下更多本地消费,聚集更多外地消费。三是引导全市4S店、二手车交易市场增加新能源汽车交易优惠措施,举办新能源汽车专场展会,促进新能源汽车流通。

  (六)促进绿色生态发展。

  1.建设公园城市环境。以建设公园城市为主攻方向,突出公园—城市、城市—公园交融的发展特点,从城市绿化美化入手,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优美环境打造。一是继续依托生态功能区建设转移支付资金和国家重点国土绿化项目等,持续高标准开展主要建成城区周边山体生态修复和绿化美化,持续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大气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双百工程”。综合运用林业措施和水利、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营造独具特色景观林6000亩。二是全力推进公园城市“增绿”,力争到2023年底,新(改)建公园绿地不少于30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342平方米、绿地率不低于39%、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17%。三是严格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全面推进城镇绿色建筑发展,结合攀西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以及居民生活习惯,从气候分区、节能保温体系、民用建筑太阳能一体化等方面突破,科学编制《四川省攀西地区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应用标准》,到2023年底,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5%。四是依托登山步道建设基础,率先推进东区环山绿道、金沙江城市滨水休闲线、大河滨河休闲等项目建设,到2023年底,城市绿道力争达到190公里。

  2.抓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快实施城市建成区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切实抓好建筑工程扬尘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规范城市道路养护,加强柴油货车排放污染管控,强化道路扬尘治理。加强餐饮油烟防治,督促餐饮服务行业经营者采取油烟净化措施,确保油烟达标排放。推动建成区清洁能源改造。到2023年底,市辖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县城达到70%,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在全省保持前列。

  3.强化水污染防治。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实现生活污水全覆盖。加大城市建成区污水管网排查整治和雨污分流设施完善,形成定期巡查模式,加快对污水管网渗漏点的封堵、对损坏失效的雨污分流闸阀进行更换和维护,确保所有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稳定达标运行。新建仁和区第三污水处理厂、米易县城南第二污水处理厂、盐边县桐子林镇桐子林社区生活污水处理站、盐边县渔门镇(鳡鱼岔河)生活污水处理站4个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处理能力达2634万立方米/日,市辖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县城达到87%,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2%、县城达到60%以上。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市辖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并实现长治久清。

  4.严格管控土壤与固废风险。加快完善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理设施和设备,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和指导工作,大力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全面提升焚烧处理和厨余垃圾处理能力。积极开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和“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统筹实施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处置,严防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行为发生。持续做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推进矿山矿企和尾矿库风险隐患排查和问题整治。到2023年底,市辖区、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处理能力达到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100%,全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服务区域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30%以上,全市工业危险废物规范处理率(含贮存)、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5.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服务等先进环保产业,开展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全国试点工作,推动第三方治理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促进绿色产业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大力推进先进环保技术,鼓励发展环保装备产业。重点发展钒钛磁铁矿及二次资源综合利用装置和成套设备、工业“三废”资源综合利用装置、固体废弃物处理装备、大气和水污染治理装备、低温余热余压发电装备、节能电力装备等。

  (七)创新城镇管理模式。

  1.持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市域统筹的基础上,重点推动县(区)实施,建立起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市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幅提升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效率,到2023年底,全市实现年度化解率不低于97%的目标,努力将各类重大矛盾风险防范解决在司法诉讼之前,解决在市域范围。全面建成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信访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升村(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社会治理功能,历史遗留问题存量减少80%以上。持续推进平安攀枝花建设,完成全市20个平安智慧小区建设,平安建设满意度测评达96%以上,完成全市农村2万户“慧眼工程”建设。“雪亮工程”村覆盖率达到100%,十万人命案发案率低于065,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达到96%以上。

  2.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城市综合治理工作体制,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空间网格化、执法规范化等“三化”建设。完善规范城市管理日常巡查机制,问题处置网格管理机制,城管规范执法机制,城市管理执法投诉、举报、受理、处理机制等“四个机制”。建立城管执法案件查办专家库,建立重大复杂案件会审、城管处罚案件查办协作等制度。持续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善提升城管行政执法设备,强化城管队伍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实现执法人员100%培训率。

  3.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创新。科学编制《攀枝花市“十四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规划》,以每百户居民3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施社区办公用房、活动场所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的“双四百”工程,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达标和“强服务”提升,完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推进“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建成一批智慧科技型社区。加强居民小区治理,培育发展社区经济,推进平安社区建设,营造“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氛围。

  4.不断强化城镇安全保障。一是建立城市暴雨内涝预警系统和防治抢险应急预案,健全城市洪涝预报预警、指挥调度、应急抢险等措施,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持续实施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防汛抗旱等工程,有序推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积极申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到2023年底,新增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二是深入实施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老旧小区等重点地段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健全“消防云”平台管理系统。三是加快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推动攀枝花市应急物资储备库及智能化体系建设(一期)项目有序开展,建设盐边县北部、南部,仁和区3个应急物资储备库,确保疫情防控医用物资及时足量供给,重要生活物资储备充足。四是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实施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工程,依托市疾控中心建设全市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合理配置市、县(区)疾控机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装备,强化疾控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培训,提高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效能。五是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落实全程溯源管理制度,全过程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实现对生产经营者、产品品种、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监管全覆盖。

  (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推进县城、城镇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因地制宜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建立完善中心镇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科学有序推进房地产开发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提升住房品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配套,推行专业化物业管理服务。完善公租房租赁补贴发放制度,逐步实现公租房保障范围中心镇常住人口全覆盖。统筹推进县城公共厕所改造,加强住宅以多层建筑为主的风貌建设管控。抓好进出通道、车站、广场等公共空间、重要节点的景观打造,建设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精品。

  2.推动省级特色小镇建设。贯彻国、省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落实四川省特色小镇清单管理制度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完善规划编制,加强财政、金融、土地、项目扶持力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省级特色小镇,形成全市城镇化发展新的样板。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区)、“两城”管委会和市直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各尽其责又协同配合,合力推动工作落地落实。市新型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负总责,加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统筹推进和进展情况调度;各部门要立足自身职责,细化落实方案,精准推进各项目标任务。

  (二)强化规划引领。一是编制实施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促进“多规合一”。二是加快推进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加强中心城区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镇区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交通、水利、教育、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各类专项规划及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的衔接协调。进一步强化城乡规划管理和实施监督。

  (三)强化要素保障。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和省级财政投入,加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参与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渠道畅通的投融资体制。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为加快推动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促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全面推行增量投放与存量盘活利用挂钩,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精准高效用地保障。

  (四)强化宣传推广。通过各类媒体宣传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工作,及时跟进报道各项工作进展,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树立典型,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