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及农业互动发展的建议》(第225号提案)的答复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17-12-21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XXX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及农业互动发展的建议》(第225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大力组织开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攀枝花市多民族杂居,各民族的民风、民俗、歌舞、技艺,形成了我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5年正式启动,经过几次普查,共挖掘整理出了9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其中,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有69项。我市非常重视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利用工作,我市各级文化部门结合我市少数民族非遗资源实际情况,努力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把我市丰富的少数民族非遗资源转化为“文旅结合”的特色优势,发挥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造血”功能,做到非遗保护与阳光康养旅游的融合发展。

  (一)依托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米易县新山傈僳乡民俗文化丰厚,傈僳族舞蹈“斑鸠吃水”、“传统纺织技艺”、“传统刺绣技艺”和“约德节”先后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借助举办四川省第七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冬季)的契机,米易县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建设新山傈僳族乡村旅游景点,新建了傈僳族先祖阿考塑像、傈僳族文化展示厅,组建了傈僳族民俗文化演出队,完成了米易梯田打造和包装,为发展康养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米易新山傈僳山寨已经成为川内乃至国内一条精品线路,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米易梯田、龙肘山杜鹃、傈僳族民俗文化展演、非遗展示、三道拦门酒等精品旅游项目得到游客的青睐。今年“五一”小长假,3000多名游客涌入新山,一个不足2000人口的傈僳山寨,三天时间旅游收入24.75万元。

  (二)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利用与阳光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我市各级文化部门努力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我市旅游、阳光康养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在春节、五•一节、端午节等节庆期间,部分民族乡镇组织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活动,形成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发展乡村旅游产业。2016年,在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举办的大型旅游文化实景演出——“看见迤沙拉”,融汇谈经古乐、板凳龙、羊皮鼓舞等少数民族非遗元素,让游客感受到迤沙拉民族文化独特魅力,增强了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三)创建品牌,扩大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影响力。

  我市各级文化部门全力打造中国颛顼文化之乡、大笮文化之乡、傈僳文化之乡等“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乡镇,定期举办新山乡傈僳族“约德节”、永兴镇仡佬族“送年节”、平地镇彝族“火把节”等特色民俗活动,组织傈僳族织布、傈僳族刺绣等非遗项目进行现场展示,组织斑鸠吃水、跌脚舞、丰收舞、板凳龙、羊皮鼓舞等非遗项目进行展演,组织游客开展对歌、打跳、跳锅庄等娱乐活动,通过非遗传承人与游客互动,吸引游客参与活动之中,让游客感受体验乡村民俗文化。

  二、强力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开发、产业化运营

  我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市场开发、产业化运营方面还很薄弱,生产性保护还有待提高。如何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促进其传承发展,将是我们今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

  2015年4月24日,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攀枝花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4~2020 年)》的通知(攀办发〔2015〕29 号),明确提出了“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和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进一步提高我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明确了由市农牧局牵头积极开展“优势特色农业提升”工程,鼓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意设计,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攀枝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依托现有优势文化产业资源,发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辐射效应,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着力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特色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工艺美术、印刷包装等产业群的形成”的产业发展目标。

  市级相关部门将继续按照攀办发〔2015〕29 号文件精神,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文化与农业、旅游、体育、阳光康养等产业的融合,以民俗文化为依托,加快攀枝花特色农产品展览展示场地、特色农产品观光走廊等建设,打造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为一体的新农村营销体系。并结合我市非遗资源实际情况,支持帮助传承人、企业对具有现代使用价值、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少数民族非遗项目进行创新和深加工,在适应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在原材料运用和制作技艺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塑造品牌,并进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化经营,使其走向市场,实现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

  感谢您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

  攀枝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7年7月24日